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的生存与传播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新闻与文化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新闻在传播理念与新闻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因此,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及其根源,并提出和而不同的新闻理念,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中西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无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西新闻写作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表达新闻价值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中西新闻思维观、价值观、人格观、道德观、职业观、表现观等方面阐释中西新闻写作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可为中西新闻写作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如何保持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思维,将决定一系列国际传播行为是否能产生实质的传播效果.从跨文化语境出发,传媒应以独特的文化认同理念替代传统的身份认同理念,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原则”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原则”对事实真相的专业追求,采取“真实性原则”显性化策略与“党性原则”隐性化策略相统一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传媒的内容操作提供最佳的尺度:以客观中立的专业操作丈量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由于价值观差异形成的传播效果损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闻传媒的娱乐化传播已逐渐成为中西方新闻传媒普遍的发展趋势,随着影响力的越来越大,该现象日益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本文从新闻传媒娱乐化传播发展的概念、发展现状着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受众心理等多方面探讨新闻传媒娱乐化传播之动因。  相似文献   

5.
高校电视台是高校重要的宣传阵地、新闻传媒、教育工具、文化窗口。高校电视台目前的发展面临着影响力下降、节目质量不高等困境,需要通过拓展新的传播渠道来扩大影响力,通过加强专业化建设来提高节目质量,才能在高校的宣传工作、新闻传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涵化理论是揭示大众传媒与受众价值观形成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指出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可以发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从涵化理论视角来看,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时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价值观形成与社会行为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历来存在各方面差异,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导致中西方媒体宣传观存在巨大的不对称性。近年来,纵观中国各种重大事件报道,中国媒体的话语权一直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如今,随着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宣传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能否清楚地认识到中西媒体宣传的差异,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中西传媒的宣传观、价值观的不同作探究,以求对中西传媒差异有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与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传媒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媒体成为当今传媒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人才,需积极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本文尝试通过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提出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模式下按不同类别媒体形态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懂得一种媒体的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多媒体需求。而未来的传媒产业,需要的是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打破媒体界限,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能的训练,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院校传媒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国高等院校的新闻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整合教育资源、改革课程体系,加快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多媒体技能的全能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传媒产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离婚率上升及未婚同居增多的现象,显示出我国社会的婚恋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正在从传统的保守向现代的自由演变。新闻传播客观反映社会的变动,必然要面对我国的婚恋价值观的嬗变问题。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媒,理应思考如何使这方面的报道既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又产生积极的效应,引导公众健全婚恋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媒介功能认识的不确定,根植于新闻传播普适性价值观的缺位。新闻传播的精神资源不能局限于某些个人、利益集团,而应该是全民性的、全社会性的。民族精神是新闻传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对新闻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民族精神从人群、地理、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为新闻传播功能全方位的认识和实现,开拓了视野和道路。民族精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保证新闻媒介功能实现。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除了物质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更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media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consumer society. We argue that political education today needs to be understood as part of consumerism and media culture, in which individuals selectively expose themselves to and scrutinize various media representations not only of political issues, but also of political subjectivity and action. Individuals learn about how they might become political and act politically through their engagements with the new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 modernity, namely consumer culture, individualization, and choice. When examined through a lens of public pedagogy, political education becomes intertwined with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edu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al subjectivity. In this paper, we look at one examp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and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subjectivity by drawing from a larger research study, which examined the role of mainstream and alternative media in citizen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n climate change. We argue that news consumption is part of a public political pedagogy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negotiate becoming liquid subjects, that is, citizens who take a critical, monitorial, and individualistic consumer approach to becoming political and taking part in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13.
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对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传递,对健康、向上的舆论进行培植与引导,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几年,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受度普遍不高。整合校园新闻资源,"软化"校园新闻,扬不同校园媒体所长,加强传受间的互动等措施将有利于提升校园媒体影响力。只有这样,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才会得以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新闻网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沟通师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高校新闻网要充分发挥新旧媒体资源互补优势,创新载体与手段,努力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新作为。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电视新闻导语与纸媒体导语的差异做了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视新闻导语强调"声画合一"的优势,纸媒导语传达信息则较平实;电视新闻导语强调的是"导入"作用,纸媒体导语则起到了导读的作用;电视新闻导语通俗易懂,纸媒体导语有趣生动;电视新闻导语能起到串联作用,而在纸媒体中则不需要有导语从中串联。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传媒的逐渐成熟和普及,传统经济文化向网络经济文化快速转变,主要涉及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介的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职传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结构,开设网络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培养网络传媒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社会发展、学校生存以及学生就业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普及使传统的新闻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大新闻机构纷纷入网,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合作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新闻采编方式的数字化革命影响着记者编辑的采编思想、采编行为、采编习惯。"超链接"的传播模式是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报道影响力被稀释的背景下,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要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必须创新。乡土文化正是地方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源泉,其具体策略是:深度理解乡土文化,理念上有效提升时政报道创新意识;有机融合乡土文化,实践上积极探索时政报道创新途径;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上充分体现时政报道创新的以人为本;拓展传播资源空间,实现时政报道传播的最大化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市场已由买方市场转移为卖方市场,新闻传媒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新闻传媒取胜的最重要筹码即是公信力。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公信力是新闻传媒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公信力是新闻传媒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新闻传媒公信力的构建要从新闻传媒的作品内容和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两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新闻价值中的"冲突性"标准,是西方各类新闻价值标准中的共同选项,西方新闻价值标准强调"冲突性",一方面是媒介激烈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传统文化上存在着一种对"冲突性"欣赏的美学;另外,西方媒体重视"冲突性"新闻报道,也是由于受到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影响,承认意见自由市场上的"冲突"和意见能够自我修正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