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淑娟 《天津教育》2022,(17):177-179
<正>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第一个对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为贯彻《指南》精神,2021年秋季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对其内容作适量调整,共增加四篇课文,分别是《刘胡兰》《一个粗瓷大碗》《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同时将《手术台就是阵地》由二类文本调整为一类文本。至此革命题材文本共计34篇(含阅读链接),  相似文献   

2.
<正>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的重任,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由于此类课文特殊的历史背景,第一学段学生在课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认知上存在较大障碍。如何根据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特点有效施教,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融合、共生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第一学段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红色经典”怎么教?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一直是语文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存在两个不同阶段的“难处”:2022年之前的统编教材阶段、2022年版课标颁布后的阶段。现行教材中41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选文数量比2001年版课标以来的各版本教材大幅增加。年级分布横跨1~6年级的41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包括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的文本),因时代背景、文本语言、题材体裁及学段差异等基于文本本身的问题,成为语文教与学尤其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原本的“难处”再加上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新概念新要求,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增加。然而,作为课标明确了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三大主题内容之一的革命文化,其在体现国家意志及立德树人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这类课文称作"红色经典"。这类课文,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对学生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而至关重要的作用。统编版教材中,增加了这类选文的数量,编排方式也由原来的单篇教学走向主题单元教学,还增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丰富了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怀及国家认同感,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牢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能够实现文化自信。因此,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内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方式进行详细地分析与阐述,并提出统编版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两种教学模式,旨在从根源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题材的课文比较特别,那就是革命文化类题材的课文。这一类课文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表达和提升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接受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孟强 《小学语文教学》2022,(Z1):134-136
<正>统编本教材问世以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篇目占比显著提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在此,结合《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节选)》《军神》等经典篇目的教学,以案例解读的方式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8.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小学语文第六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了白求恩大夫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结合三年级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时,除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加强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特别是适宜本段的“自然段归并法”,也就是先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再把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合并在一  相似文献   

9.
统编版语文教材引入了文言文教学内容。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成为众多教师热议的话题。纵观小学阶段的文言课文,教师通过细致研读具体学习要求,可以整体把握文言文教学要达成的朗读、理解、人文和积累四个层面的目标。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为例,通过“抱朴含真的导读—真抓实干的通读—真知灼见的思读—真相大白的悟读”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归真返璞的文言文学习场。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以灵活的编排方式穿插在各个年级课文中,以不同体裁的文章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主题,培植革命文化,凸显课程思想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兼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革命性和文学性,发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独特价值,发挥育人功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呢?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类版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亲人之间真挚感情的课文。我们姑且把这类课文称之为亲情类课文。不久前,江苏省丹阳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从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爱如茉莉》《姥姥的剪纸》等10篇课文,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2.
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与载体形式,该类型的课文在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编排比重较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借助阅读、思考与表达来更好地挖掘理解文本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更好地彰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最终实现文道统一。文章从文本类型和教学目标两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思路,围绕情感朗读、问题引思、情境促达三方面探讨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提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更好达成该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便承担着这一重要使命。如何落实这一重要使命?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抵达深度学习?笔者认为,应坚持学生语文学习立场,强化“三个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建立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之一,而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共选入39篇革命题材类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14%。教好这类课文,让学生从中汲取成长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此类课文教学大多存在品悟内涵难深入、单元双线难融合、多种资源难统整的问题。教师必须突破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而教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小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之难,提出教学应有路径,即坚守一个“立场”,基于儿童,加强革命文化与儿童生活、与新时代精神的“关联”;坚守一个“根本”,用语文的方式,依体而教、精准引读、任务驱动,以期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助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从找寻语言文字、思想价值的融合点出发,探寻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单元教学策略,力求使学生在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培植革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40余篇,约占课文总数的14%。革命文化文本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重视人文主题而容易忽视语文要素。文本中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写、丰满的人物,都是借助语文要素表现的。如何让革命文化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要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革命文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李丽红 《江西教育》2023,(43):42-44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足见国家的育人导向。然而,教师要讲好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却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保留独属于语文课的“味道”,又要让学生学有所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本文从言语实践、思维的发展和精神的落地三个方面入手,力求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本教材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上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还呈现出“主题内容成体系”“语文要素有梯度”“体裁多样化”等特点,充分凸显了编者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描述的人物事件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课文也不像童话、寓言那样生动有趣,加之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的教学时间编排与课文所描述的季节大致同步,如《秋天的雨》安排在秋季学期,《三月桃花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安排在春季学期等。这样的课文,我们称之为时令性课文。除了时令性课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选的课文,多数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这样编排凸显了语文的生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的这一编写特点,以更好地发挥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