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强 《东南传播》2022,(11):118-120
电视戏曲节目将我国传统优秀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有机融合,形成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文本,其文本为众多戏迷票友设立了进行艺术展演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的决心。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托,阐释了集体记忆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价值维度、艺术维度和认同维度,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文本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出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于原创传统文化节目来说,传播力既包含了其作为传播媒体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为其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所具备的能力与影响力,同时,还反映出中国媒体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实施过程中所具备的实力。提升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能力与传播影响力,需要把握专业性、持续创新,提升节目的原创力;开发出有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经典的当代呈现与传统文化的增值效应;以差异化定位实现品牌化发展和提升人员传统文化素养等综合实力的提高;同时,还应重视受众的传统文化需求与参与创造,通过整合传播渠道与内容,提升节目的整合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因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力及节目内容、模式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真人秀、娱乐节目为代表的一些优秀节目,被誉为"现象级"节目。"现象级"节目的要素是:核心价值的渗透与认同、社会参与的广度与热度、创意能力的表达与实现、内容结构的独特与差异、跨界传播的精准与聚合、整合营销的实力与活力。因资金、平台、渠道、机制、团队等诸多优势,"现象级"节目在部分强势卫视媒体独领风骚。其他地方媒体培育"现象级"节目,只有增强核心价值的传导渗透能力、独特创意的建构实现能力、跨界营销的聚合扩散能力,才能在"现象级"节目的生产主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自从1993年《实话实说》开播并热播以来,中国访谈节目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一时间,电视荧屏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番热闹景象。电视访谈节目深受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笔者以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为个案,拟从文化品格的角度来解读电视访谈节目如何使用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来设置议程、生成与传播共同意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电视访谈节目的符号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玥  柴艳霞 《视听》2024,(4):125-128
中国读书节目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不可抗力使其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读书节目才重新出现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开创期和探索期,现已步入新的时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掣肘、媒介差异造成的传播困境、受众主体兴起与传统批判思维的矛盾,使读书节目在发展中困难重重,但危机孕育生机。我国的读书节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读书节目,警惕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陷阱,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和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单纯提高收入水平和解决温饱问题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同时,大众越发重视充实精神文化,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计算机网络将世界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已今非昔比。与网络新闻对应的传统电视新闻要想在当前形势下保持自身地位稳固、发展稳定,须得创新节目形式,以创新谋发展。本文从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编排模式的必要性着手,从"引导舆论导向""扩充新闻信息量""基于自身特色提高观众忠诚度"等多角度论述节目创新是当下电视新闻节目谋求突破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方式进行简要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几项创新性建议,以期在视觉文化带动下,促进我国的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然而真人秀节目要想切实满足受众,就要以传统文化为根本支撑,同时电视真人秀节目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电视的路径,成为当下中青年群体体悟传统文化继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二者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向下,只有互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本文通过探讨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以期二者的相互促进能达到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商业化竞争激烈以及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其真实和虚构的叙事特点构建了电视文化奇观。本文透过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奇观、视听奇观、人物奇观分析了其文化奇观的建构过程,并且对这种文化奇观作出了文化阐释,其虚构性、娱乐性、虚假性、低俗性、颠覆性的特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2.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13.
电视调解节目进入地方电视台节目议程设置由来已久,曾经遍地开花,创造过可谓之辉煌的收视表现。而如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调解类节目观众黏度日益下滑,收视表现承受重压。如何不落入琐碎、低俗的收视陷阱,让电视调解节目在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成为既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又兼具社会管理功能的媒体重器,就需要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地域性、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用真诚搭建调解平台、化解社会矛盾,建构媒体参与的社群管理形式创新,即通过掌握的司法调解资源以增强地面频道的地方服务性功能。本文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社会民生类节目《调解有一套》为例,通过分析其作为电视媒体的内容导向与功能担当,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地面电视频道民生节目体系提供新的思考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拓 《传媒》2020,(10):37-39
电视调解节目进入地方电视台节目议程设置由来已久,曾经遍地开花,创造了可谓辉煌的收视表现。而如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调解类节目观众黏度日益下滑,收视表现承受重压。如何不落入琐碎、低俗的收视陷阱,让电视调解节目在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成为既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又兼具社会管理功能的媒体重器,就需要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地域性、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用真诚搭建调解平台、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掌握的司法调解资源增强地面频道的地方服务性功能,建构媒体参与的社群管理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方言渐进消亡的背景下,方言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电视方言节目的出现是方言活态传承的积极实践.电视方言节目是大众语言生活现实的反映,也在积极建构方言传承的动态文化场.电视方言节目赋予方言社会地位、构建方言的社会示范、激发民众的方言保护意识、构建多语言的媒介空间,是方言的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类真人秀节目近些年成为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后起之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影像化表达方式相结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收视。其中,我国首档以"穿越"为题材的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通过历史架构和叙事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娱乐的外衣当中,挖掘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认同的传统文化新内涵,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实现寓教于乐。本文以该节目为例,从体验式传播、通俗化传播、仪式化传播、符号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其如何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进行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7.
正节目的价值理念彰显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二十多年来,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以传播法律知识和增强国民法制意识为目的,始终把法治、道德、社会作为核心内容,其产生、发展和兴盛的每一个脚步都记录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并在当前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水平和影响。一、电视法制节目传播价值理念的演进过程由于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从诞生  相似文献   

18.
苗阳 《新闻爱好者》2011,(5):120-121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并非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谈话节目的继承和发展。节目仍以演播室为固定谈话场所,由主持人协调双方或多方交流,每一期围绕一个话题,由嘉宾参与共同完成传播活动,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双重属性。通常谈话节目对某一话题不限定其谈话角度,往往从多个角度出发,剖析各个侧面,完成对某一问题较全面的认识,如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  相似文献   

19.
王强 《东南传播》2020,(8):135-137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粉丝理论为依据,对电视竞赛类戏曲节目的形态进行分析。电视竞赛类戏曲节目以满足戏迷票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宗旨,力推他们登上舞台中央,通过激烈比拼,以演唱名家名段的方式体现自己对节目文本"使用"的满足感,实现对电视文本的主动建构,丰富节目内涵,传承戏曲精华。进而,二者携手提升节目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万偲琪  王苗 《新闻前哨》2010,(10):90-91
方言节目,是根据其最多受众人数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所打造的对象化节目。方言节目传播的内容、信息以本地化为主,节目主持人深谙当地的语言与文化,用朴实的外壳展现原汁原味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