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政法 《新闻界》2006,(2):89-90
语言与文化共生且相互促进,一种语言总是和特定的文化母体有着血肉关联。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社会心态、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首先在语言文字上有充分的反映。无论语言如何演化、变异和发展,蕴藏于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核仍将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其使用者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传播目的上存在何等差异,只要是把它作为母语并长期使用,其思维程式、心理习惯、审美倾向、表述方式仍将保有民族文化的基因。忽视了这一点,语言研究会失去方向,语言实践就很难成功。播音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杨健 《青年记者》2012,(17):69-70
广告语言是广告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告中最主要、也最为人们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广告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到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民族文化和受众心理的深刻影响.只有广告语言贴合了受众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心理认知,才会使受众乐于接受,促使消费行为的产生,实现广告为推销商品服务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宁 《大观周刊》2011,(13):99-100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文化思维上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视文化思维模式来找到不同语言的结构理据性,或者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来分析不同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来探讨英语句法构造特点的差异,尤其是英汉句子语序上的不同,以显示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对应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浩瀚空间的包涵容纳,遂沉积、构建成中华民族的独特存在形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人格,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事行为方式。尽管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文化对个体及民族生命历程的记载是相通的,积累、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世界人民所向往,我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接近她、诠释她。由于中国文化体系过于枝繁叶茂,面对它的多学科门类、……  相似文献   

5.
田霖 《中国编辑》2007,(6):70-72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精神生成语言。当语言代代相传的时候,民族的全部文化、精神内涵也就附着在语言之上了,语言趋向文明的过程是不同民族精神趋向文明最过硬的指标,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支撑起社会的文明进步。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语言就成为包括思想、文化、观念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变化的最为敏感的显示器。它能够迅速捕捉和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及人们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林鸿 《中国广播》2007,(3):32-34
电台播音主持的语言实际上是宣传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现在国外有些在建立孔子学院,以教授语言为主,也是在传授中国文化。提高播音员主持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对弘扬民族文化大有裨益。推广和提升汉语普通话的同时,还要注意贯彻民族政策,保护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7.
陈丽 《新闻窗》2013,(3):87-88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从而达到彼此间了解的目的。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本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取对自己有益及有用的信息。因此,选择接受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当代人获知信息必不可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浙江景宁县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初推出了一档民族针对性极强、完全使用畲语播音的《畲语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畲族群众对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新闻节目存在"既欢迎又无奈"的现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语言新闻节目应保护和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闻源与节目表现形式的开拓与创新上做好做足文章,使其在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当地的文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民族文化新闻报道创新的核心就是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的深入发掘和报道。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民族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就在于民族自身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而这种文化特征主要是靠本民族的思想意识、民风民俗、语言服饰,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仡佬族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独具民族特色的食  相似文献   

10.
第五节 回族文化对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导引 文化是国家、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国家、民族生机与活力的强大精神内核,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回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千年的生存和发展中.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丰富.对回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散居回族,虽然散居在祖国各地.但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却使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渭芝兰 《大观周刊》2012,(31):281-28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长期的文化底蕴,而英语教学就是一种语言教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申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相似文献   

12.
裴龙 《出版广角》2023,(15):75-79
京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地缘关系与壮族、瑶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交互影响,共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京族濒危文献的整理出版,对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语境下,深入挖掘和研究京族濒危文献及其出版价值,不仅可以了解京族的民族发展历程、风俗信仰、文学艺术等,而且有利于揭示京族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轨迹,发掘京族的符号特征,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当下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泰国为例,具体研究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现状,进而探讨其发展路径。我们以泰国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从“文化折扣”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受文化政策与民族环境等影响,泰国青年在与中国电视剧接触时,存在受跨域发行的语言差异、中国文化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而影响观感等问题,同时也存在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生活化等符合泰国青年受众需求的题材、增加观影便捷途径和作品宣传的期待。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产品应从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两个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特性和背景下受众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龚云 《大观周刊》2012,(48):213-213,175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工具,也是学习和思考的工具。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到损伤.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在人际问的沟通和社会交往。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能与人正常交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发音、字、词、句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语言的不同运用方式。以此来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智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刘婉婷 《大观周刊》2010,(37):27-27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文化有差异,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结合范例对部分英汉植物词进行对对比分析, 可以认识到文化对词汇演变的制约以及词汇所载蓄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16.
刘悦淼 《出版广角》2021,(13):89-91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的张力已经逐渐拓展到语言与文化传播领域.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国家软实力之一.文章阐述了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内涵,剖析了国际汉语教材出版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做好出版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研发融媒体立体化国际汉语教材,构建外部联盟协作模式和打造全产品用户服务链三方面探讨了国际汉语教材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广告活动过程中,影响广告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民族文化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由于人们所处的民族历史、社会制度、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对广告创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使之为广告创意服务。  相似文献   

18.
借用档案语言学视角,本文对比了北镇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指出在调查北镇方言时,应该关注那些与普通话发音,表达不一致的方言词汇。调查北镇方言不仅是对北镇语言生态的保护,更是对北镇民族文化生态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是东北土著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这些宝贵遗产历史上是现在也是东北地区多彩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历史文化为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玲 《大观周刊》2011,(28):102-102
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