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雪村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6):111-112
从结构上说,电视剧作由剧作的故事发挥、剧作的情节事件、剧作的故事结构的部分组成。剧作的故事发端影响戏剧矛盾冲突;剧作的情节事件。以不可复制性为最高选择;剧作的故事结果,取决于艺术家的主观情绪。  相似文献   

2.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对文明的反思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文明的张扬到近代开始了非理性的挑战,曹禺剧作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就在于,他以生命意识支持人对文化理性的反抗,指谪文明的缺憾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论朱有燉及其戏曲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朱有燉剧作的题材内容与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观念对其作品重新分类,并结合其剧作的思想意义及体制创新等,阐明其在元明杂剧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柳梦梅形象与《牡丹亭》时代命题的完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亭》以“情”抗“理”这一时代命题,是由杜丽娘在剧作的前半部,柳梦梅在剧作的后半部前后相续,共同承担,才贯穿始终,最终完成的。对柳梦梅形象这个意义的忽视,会使我们失落半部《牡丹亭》。  相似文献   

6.
夏衍、田汉、曹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文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禺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夏衍、田汉、曹遇都是中国现代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家。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遇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识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夏衍剧作中存在着若干情绪因素。这些情绪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为作品的情绪基调,它们使作品趋于相对稳定,平衡,不至于杂乱无章,文章从环境氛围,人物心境和情节特征等相关方面的因素对夏衍剧作情绪基调的生成机制作了一简略论析。  相似文献   

9.
缪塞是19世纪法国的伟大剧作家。其剧作的思想内容比较狭窄,然而结构却独具魅力。他的剧作结构,既受古典主义的影响,也深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其剧作在人物、情节、形式上也都有精心的结构.其戏剧结构手法中有很明显的莎士比亚遗风。  相似文献   

10.
《上海屋檐下》作为夏衍抗战时期的代表剧作,集中体现了剧作家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本文着重从剧作强烈的政治色彩、素朴的人物塑造和剧作虚实结合的戏剧结构、饱含寓意的舞台气氛等方面论述了该剧浓郁的政治抒情诗特色。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音乐有了空前的发展,浦朗克.法兰西斯便是其中最出色的法国新古典主义乐派作曲家之一。他在不同领域,如声乐、器乐、交响乐、歌剧方面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其歌剧《提瑞西阿斯》、《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人声》创作充满了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忠实坚持。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歌剧创作加以论述评介。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的批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是层推不穷,本从艺术本质和个性特质出发,研究其小说与戏曲人物理论,阐述人物构成的高度集中是小说与戏曲人物塑造的共同手段,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倾向是戏曲与小说人物理论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3.
普契尼一生中创作的12部歌剧都堪称是经典之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不仅吸取其他作曲家的精华,而且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使得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情感表达细腻悠长,音乐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普契尼的歌剧因其新颖的创作手法,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歌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夏衍受外国戏剧的影响是自觉的追求,那么,民族戏曲对夏衍剧作的渗透则是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是无形地融化在其血脉中的。研究夏衍借鉴戏曲的话剧创造,就是挖掘融化在夏衍血脉中的民族戏曲传统。而从“中国的契诃夫”夏衍其剧作的写意、意象和对戏的追求中,就更能说明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5.
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三部喜歌剧中女仆角色作为第三等级的典型代表,人性的真善、虚浮在她们身上都能得到深切地反映,从她们身上透射出的人性特质可以说是集莫扎特人性歌剧之大成。研究这三部喜歌剧中女仆的戏剧形象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及塑造这些人物的音乐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梅鼎祚是晚明颇有影响的戏曲家,其剧作风靡万历剧坛,本文主要从他的剧作和一些序、文中梳理、探讨他进步的戏曲观:他热衰于戏曲交流与传播,重视戏曲交流;开导“主情”之风。提出“曲本诸情”的观点;并指出他的戏曲风格呈现动态的变化,转变骈绮风格,推动“辞”、“律”并进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现存的150多种全本元杂剧中,反映婚恋题材的杂剧占了近1/3.这些婚恋剧有一个较为固定且与元代婚恋事实相悖的理想模式:富有才情的落魄书生都能婚姻美满,仕途顺畅.仕宦无望的元代文人意在借此模式来对失意的人生进行虚妄的设计,以弥补生活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田汉在戏剧创作中积极继承中国戏曲的艺术传统,他的话剧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田汉以幻想,梦幻的形式去表现现实,强调“情到真时事亦真”的传奇性等方法,那种“失望的悲哀、苦闷的惆 怅”的情感色调,跟中国戏曲艺术的浪漫主义传统有关,无论是抒情性意境,还是叙事性意境的创造,田汉话剧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王实甫、关汉卿剧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数的题材分类传统,形成了"杂剧十二科",首次系统地完成了对杂剧题材的理论概括。虽不全面,但却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类别的划分显示了朱权本人慕仙求道的心态意绪,其悲欢离合剧类涉及到戏剧审美的内涵,已有了悲剧喜剧分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志梧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以彩调剧为主,他把戏剧创作定位为为农民写戏,把农民放在戏剧创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为农民写戏的戏剧观。王志梧把农民看作彩调剧的表现对象和欣赏者,致力于满足农民欣赏戏剧艺术的渴望,创作出了适合老百姓欣赏习惯的戏剧作品,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农村农民生活的表面,他对新时期农村存在的矛盾冲突是有所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