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贵州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中原一带是同源同步的,但由于地处边陲而发展迟缓.到了唐代,朝贡和使节的往来、贵州被规定为朝廷贬斥流放朝臣的场所.因远谪或其它原因足迹到过贵州或仅是神交贵州的诗人们对贵州山水的歌咏,客观地宣传了贵州山水风情及人文文化,同时也起到了带动贵州文学文化契机的作用,对扩大贵州的开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为兵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89-94,108
张翀因弹劾严嵩不法而被谪戍贵州,与王阳明不同,张翀没有在谪戍途中遇到凶险,不但携全家远赴戍所,而且一路游山玩水,绕道家乡到达都匀。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样,张翀亦独坐都匀龙山石室而悟道,撰写了《浑然子》,学问大进,龙山静悟,为明代心学再添一笔;张翀与当地官员和士人广泛交游,开门授课,为都匀文教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张翀也克服了对贵州的偏见和种种不适,开始喜欢贵州的山水和风俗,感恩当地百姓对自己的照顾,由此改变了对贵州的认识,在给贵州山水打上文化印记的同时也完成了贵州文化与自己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3.
贵州山水,素以雄奇壮美闻名于世。贵州明清诗人为之吟哦不绝,写下了不少壮美秀逸的华章;更有外省流寓黔中的骚人墨客亦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迭相唱和,留下了一批异彩纷呈的佳构。贵州明清山水诗是一笔弥足珍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晚明文人好游风潮是中国文人登峰造极的好游典型.晚明文人对山水的欣赏观呈现三大特点:其一,对山水的喜好上升为一种癖好;其二,晚明实学思潮激荡下,欣赏方式上出现了“因人而景”到“因景而人”的转变,不再简单地狎山水娱己,而是平等地与山水交流,以山水为主,我为宾,情随境迁,语因情发,或喜或悲,或歌或泣,任情而发,喜怒哀乐之情自然流露,甚至出现了以徐霞客为代表的以身许山水的新型山水科学考察观;其三,晚明佛教龙象的复兴与转向,使得晚明文人山水欣赏表现出典型的佛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学包括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两大系统,而山水游记则是山水散文的一大主干。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体,有它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而成熟后的山水游记,在不同的时代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著名的旅游之地,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贵州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色,很少有人发现贵州自然景色背后的人文之美。明清时期,贵州涌现出很多有影响力的诗人,这些诗人留下了大量赞美家乡的优秀诗作。诗人借助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彩,有感而发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山水诗与山水风光相融合起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自然风景提升了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文章从清代贵州山水诗入手,发掘贵州自然风光背后更多的人文之美,探究山水诗对自然风光的文化内涵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可以发现:《诗经》多以山水量物作比兴这背景材料,景真实而语简朴;《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情景交融较少;《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入世道路之艰难,情景交融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用经验。  相似文献   

9.
山水     
张栩越 《新读写》2011,(3):33-33
我没有游览过很多山水,最多也就看过不少描写山水的文章。我发现,不少文入墨客都喜欢寄情于山水,仿佛山水也会随着自己的情感而或喜或悲。难道就能够随便赋予山水感情吗?我认为,山水的存在,就是让人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克制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开发贵州旅游资源必须突出贵州特色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根本 ,没有特色 ,贵州旅游就不复存在。发展贵州旅游应在突出贵州喀斯特自然山水风光特色、贵州民族文化特色、贵州历史文化特色上狠下功夫。不断借鉴、不断创新、夯实基础 ,贵州旅游就可朝气蓬勃 ,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选入中学课本已经五年了。作者在文中运用描写山水与借景抒情的完美结合的手法堪称唐宋时期的典范之作。特别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疑释,与万化冥合”这些句子更表露了作者被贬之后与山水心心相映,视山水为知音,与自然融合的傲世情怀。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存在以下疑或.  相似文献   

13.
赵翼在贵州任职贵西兵备道的一年时间里,对贵州的自然山水、人文风情给予极大的关注,创作了100多首诗歌。贵州的高山峻岭和深渊大川、山区秀丽景色、独特气候下的景致、浓郁的民族风情等都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内容及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旭东 《学语文》2005,(6):16-16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文学瑰宝。它继承了《水经注》对山水描摹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而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闻,文笔或峭拔或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永州八记”之中,而尤以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衬笔艺术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5.
《学子》2012,(10):F0003-F0003
喻胜波,男,生于贵州省金沙县。先后毕业于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贵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科)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现供职于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初级中学,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书法初学“颜、柳”、后追“二王”,中国画师从贵州省著名山水画家、贵州师范大学马庆中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  相似文献   

17.
本认为造成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时代动荡,政治险恶,人命危浅,山水成了“向死而生”的最佳托身之所;回归自然,拒绝异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山水成为士人重要的思辩资源,游赏栖居山水成为品评士人风雅的尺度,魏晋六朝士人认为美的人有从外形到内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所以或雀跃或悲伤,于是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山水、认识山水,山水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显得风格迥异,这时的山与水仿佛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山那水;走出山水,恰如"千回百转之后,一切回归大地"一般,所有的色彩与情感回归到山水之间,再同首,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相似文献   

19.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王羲之招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一次恬然飘逸的雅聚。名士俊逸们竞骋文才,挥毫泼墨之间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兰亭集》。诗人们或描绘山水,或借山水抒情,或以玄对山水,整个诗集如同一轴水墨山水长卷,情韵流淌,玄思幽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大国,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杜甫,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诗人们或吟咏今古,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可谓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随着人们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语文素养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