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正>《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年9月刊发的《班级生活对学生的道德引领》一文从道德引领的目标、道德引领的内容和道德引领的渠道三个方面阐述班级生活对学生的道德引领。道德引领在目标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认同,还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尊重。道德内容上提倡通过敬畏—归属—自尊—自豪等阶段激发  相似文献   

2.
沈丽亚 《成才之路》2013,(33):36-37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强凋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和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和引领。  相似文献   

3.
杨杰 《考试周刊》2011,(80):167-167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范围比较小。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联系生活,精心组织课堂,运用媒体,让课堂更加有序高率,加强课前、课后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走入书本,走出课本,回归生活,开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丰实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与他人心和心的交融中进行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培养"法治意识"的主要载体,也是考量高中一线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胜任度的重要平台。《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所呈现的法律知识点,犹如散落在蔚蓝大海黄金海岸线、金色沙滩上的几十个"贝壳"。这些贝壳般的法律知识点,正是我们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不二法门。我们应以此为抓手,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依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生活引入和交流,而是价值引领的生命历程。只有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基础,实现课堂与生活对接,提炼生活中的品德内涵,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才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其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使品德课堂走进生活,真正彰显生命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仰望星空,高屋建瓴,在“大”视野中实现“小”目标,把握规律、展望未来、开阔视野、立志奋斗;要引领学生脚踏实地,立足生活,在“大”时代中找准“小”切口,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真理解、真信服;要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在“大”担当中实践“小”活动,促使学生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转变思想、砥砺自我,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8.
<正>《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回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2010,(7):96-96
《生活教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学院主办。 一、刊物定位:《生活教育》刊物是一份思想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育类刊物。 二、办刊宗旨:传承行知思想,引领文化生活,服务社会大众,推进教育改革。指导方针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引领公众的生活及教育;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引领陶行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在初级教育阶段,德育则主要是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为了有效的发挥该课程教学的最大实效性,我们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学生构建实践性课堂,并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教师,以生活来增强学生的感悟,同时滋养学生的心灵。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整合生活与课堂,构建具有生活气息课堂的具体措施,借此来使小学德育课堂成为真正放飞理想、滋养心灵和感悟生活的最佳场地。  相似文献   

11.
靳攀 《辅导员》2012,(18):48
品德教育过程中,课堂合作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主动与别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我在执教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其中的一个主题叫《合作的乐趣》,其编排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为背景,图文并茂,寓教于乐,旨在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区的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堂要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促成学生的道德践行,最终实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笔者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对马家柚进行了探秘,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试行)》要求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然而,怎样改变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试行)》要求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然而,怎样改变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依托课程本身的特性,肩负起责任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此,笔者在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方面做了一  相似文献   

17.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依托课程本身的特性,肩负起责任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此,笔者在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方面做了一  相似文献   

18.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就必须让课堂教学重新回归生活,要让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感受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