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形成于长期社会实践的一种能力,它决定着语言的生成和发展。中西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各自的语言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成因来解释中国学生在写英语议论文中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认为应用西方逻辑性思维来写英语议论文。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字能充分反映其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和西方实证性思维是中西思维主要差异之一。中国古代诗歌《天净纱·秋思》充分体现了中国意象性语言及意象性思维,而其英译文虽然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但仍遵循了西方的实证性思维,更符合西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传统文学艺术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即中国趋向表现型艺术,而西方则趋向再现型艺术。总体而言,中西传统文学是写意与写实、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别。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又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奠定了基础。由民族文化性格及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要素,而传统文艺观则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追随对象,指引并制约着文学创作,影响着中西传统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关系方面,则有不同的分析进路和视角。从根本上分析如何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差异而言,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但是,本文则试图从另个新的分析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即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来反思中西法律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本源性的阐释。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则具有重要原因。通过对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就会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汉英语言饮食元素的差异,体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折射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价值取向的不同。汉语中饮食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饮食的精细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与注重礼仪的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简单的饮食元素则反映了西方人饮食的简约与直接的思维以及注重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以汉英语言中的饮食元素为切入点,可以探寻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深入了解、准确把握中西不同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进而在中西文化交流时避开障碍,进行互补和兼容,达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原因,中西方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经常会出现错误。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微观上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梁华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5):108-110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在于重视内敛、求同、和谐,而西方人则重视外倾、求异、开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由于受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而出现种种语病或错误。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特点,克服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发展批判性思维,进行主客体思维转换。是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特别是其所蕴涵的不同思维样态使得中西语言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就思维模式而言,中国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意象思维,西方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演绎思维;中国哲学是治世的、感性的语言观,西方哲学是创世的、理性的语言观.这种对比分析能够揭示中西方语言作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其各具特色。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反观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审慎汉语造句依序、英语造句搭架、汉语句子重意而英语句子求形的可能内在成因。本文认为,汉句语序是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英句呈框架结构及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观哲学观念,分析性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而上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西思维的差异与比喻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思维方式都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此中西早期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比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西方文化发展了一套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则保存了许多具象的成分。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比喻的不同;西方人更倾向于将比喻作为一个外在的修饰,而中国人则将比喻作为思维的一部分。具体地说,西方的比喻更复杂,繁复,中国的比喻乘法,明快;西方的比喻倾向于写实,中国的比喻趋向于写意;由于价格观的不同,中西比喻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由汉字的表义性质决定的。汉字采用的是记录语义的方式,造字之初,根据语义来构造字形,形义关系完全一致。但汉字本身及其所记录的汉语语词的发展变化,使汉字的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影响了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解释。本文从造字时代的汉字构形、汉字应用中的特殊现象、字形与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以探讨汉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西数学会通是中算家处理中西数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和思考,揭示了中西数学会通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内涵与外延,及其与西学中源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庆委 《高教论坛》2007,(3):173-176
从中日学者在汉字研究方面的共同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汉字与汉民族、汉字与汉字文化圈的各种关系,汉字研究的种种方法以及中日两个民族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并意识到中日学界今后仍需进一步互相交流与切磋,深入开拓,共同发展,以此推动汉字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死,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坛的落幕.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和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诗歌、其取材于中国古籍的小说以及其与中国文坛三个方面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内隐认知理论来从事语言学习的研究收获很大,但是以前研究者往往忽视内隐认知与汉字学习的关系,事实上,正确把握内隐认知与汉字感悟、汉字识读、汉字辨析和汉字文化等的关系,可以在汉字学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肇如于春秋时期的夏夷之辨,其主流观念是以文野区夏夷,而是否认同和践行华夏之礼又是夏夷文野之分的主要标准和“用夏变夷”的主要内涵。同时,历史上因夏夷对峙、冲突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夏夷人禽之别、内外之分等观念,往往带有非理性、非文化意蕴,从而使夏夷之辨呈现出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英汉惯用语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惯用语,分析总结了英汉惯用语互译的几种方法,从而得出了英汉惯用语以直译为主,灵活处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