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丕乐府诗本事系年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丕诗歌创作,其古体诗部分本事系年,笔者已有专文综论,现将其乐府诗部分本事系年,再作综论。曹丕现存乐府诗,完整和较完整的有23首,另一首归属尚待确定。残句见引凡3处。为综论有序,兹将这些乐府诗从时期上列为四组,分别本事系年如次。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乐府诗大放异彩,呈现新风貌,是由曹操率先垂范,其子曹丕、曹植、其孙曹睿踵事增华,乐府诗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流。学界对曹氏家族乐府诗的开拓性论述较多,但对于他们如何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似乎注意不够,更缺乏具体的分析。本文从文本出发指出:曹氏家族从音调、诗题、诗歌内容到具体创作手法,对汉乐府进行了全面的继承,遂使乐府这种传统诗歌形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并为后世作者进行乐府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建安时代,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承两汉文人诗歌创作的低谷而异峰突起,创作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乐府诗,为我国文人诗歌的觉醒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乐府诗创作颇多学习和继承两汉民间乐府之处。本文拟从创作手法、诗乐结合、思想内容(忧生、游仙)、语言特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情况。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乐府诗《大墙上蒿行》以纵横驰骋的情感,参差变换的句法,表达了人生短暂、天地长久;及时行乐,乐而生悲的二元对立的悲剧化生命意识,表现出曹丕生命观念中感性的一面。这正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时代思潮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曹操创造、奠定了邺城的全新文化内涵,曹丕、曹植及建安诸子继而丰富、升华。南朝诗人对邺城历史文化的典型化描写,凝结为《铜雀台》、《铜雀妓》二题乐府诗中的邺城意象。北朝诗人则力图承继曹魏传统,在邺城重建北方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曹丕诗歌的内容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曹丕诗歌的评论,从古到今,或称其语言俚俗,或断其内容狭窄,不少论者都作了很不切实的贬抑。从后来刘勰所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可见早在晋宋时期那种贬抑的程度就很为严重。尽管刘勰称许曹丕的“乐府清越”,以及“洋洋清绮”的创作才能,但同属齐梁时代的论者钟嵘却说:“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他对当时尚存的曹丕百许篇诗歌,除了颇为肯定如《西北有浮云》等十余首五言诗之外,而对其他百分之九十的诗篇,都用语言俚俗来加以否定。推究他这种评论所依据的原则,主要有两条:第一是专门评论五言诗,在品评的范围上“止乎五言”,故对声誉素著的七言体《燕歌行》也不予一提;第二是以“文温以丽”的五言《古诗》为规范,多是强调情意的温厚和词藻的婉丽,轻视那种语言通俗而富有民歌风味的质朴浑融的乐府诗风。这种偏颇的论见对后来不少学者很有影响。如有人说“子桓《西北有浮云》、《秋风萧瑟》,非邺下诸子可及”,有人又说:魏文“乐府虽酷是本色,时有俚语,不若子建纯用己调”,有人还说“乐府雄壮之调,非其本长”。这都是对钟嵘旧论的因袭和引申,都是从诗歌的风格及其语言角度,对曹丕那些较为质朴的乐府诗所作的贬损。 今人对于曹丕诗歌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对曹丕诗歌的研究与其父其弟相比显得较为冷清。在论及建安文学时虽以“三曹”并称,可是在具体论述时又往往回避或否定曹丕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从刘勰的评论出发,意在重新体认曹丕诗歌的价值,发掘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向召 《天中学刊》2010,25(3):58-60
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篇章。历来论者多关注其客观文章意思、理论内蕴,该方面研究代不乏作。而本文拟从其写作时代环境、曹丕曹植之间关系、《论文》的遣词造句等三个方面入手,对曹丕创作主观政治意图作一蠡测,认为其意在安抚文人怨愤情绪,诱劝文人安心“文章”,消弭文人干政理想。  相似文献   

12.
杨慎虽然没有专门研究乐府诗的著作,但其著述中有多处文字论及乐府,在明代的乐府研究中独具特色。他推崇六朝乐府,重视民间歌谣,反对酷拟之风。以其博学,他对乐府诗的曲调来源及名称进行考释,对乐府诗的文本进行考辨、校订与补遗,解读乐府诗时努力挖掘其中的讽谕之意,追求乐府诗书写的真实性。杨慎的乐府研究形成了一种新的重比兴、重考据的范式,对后世的乐府诗研究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从唐迄今 ,唐代乐府诗研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演进阶段 ,每个阶段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唐代乐府诗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与唐前乐府诗研究相比仍然显得较为滞后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曹丕年谱     
曹丕虽是封建帝王,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但一如刘勰所说,其文学创作因位尊而减才,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使其成为“三曹”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环。本文是作者曹丕研究系列论文之一,意在弥补曹丕至今没有独立年谱的不足。年谱既表现谱主一生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活动,更偏重反映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和作品系年,以便为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曹丕提供有序而系统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曹丕文论价值研究,前贤学者多侧重于对其"气"之内涵的研究,并且认为曹丕在其文中提出了一个文学标准问题。但曹丕在文中对"气"之内涵语焉不详,难以确证。在借鉴前贤的基础上,延伸对比研究曹丕在其文中所评价的"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在其价值标准和实际创作情形的差异研究中,认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标准不是关键,文论价值重点在于"文学政治论",是以文学论政治的典范,其中心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17.
孟郊是唐代诗人中的乐府大家,这既可从他的乐府诗数量、乐府诗占其作品总数的比例及其关心新题乐府创作的程度等方面得到验证;亦可从其乐府佳篇名句对后世的影响、对乐府传统体式的革新、对陈旧乐府题材的补充、大量增加乐府诗中的议论、乐府手法对其他诗体的渗透和促使本人诗歌风格多样化等成就中看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接受学的角度,把唐代乐府诗置于整个唐前乐府流传的大背景下,从两个不同层面考察、清理、分析了唐代乐府诗的流传形式与影响。文章认为,历代的编者或选家在对待乐府诗上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倾向:宗奉汉魏,重视六朝而轻视唐代。这种倾向随着相关典籍的流传而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讨论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实际发生的原因及情形,认为乐府诗研究必须与乐府制度、功能联系起来考察。乐府在东汉时期朝野间的歌唱和表演,直接对建安文人乐府诗写作模式产生了影响。曹操的乐府诗写作,无论从题目,还是写作及流传的方式,都与乐府制度本身有关系。而曹操以旧题写时事的革新,自然与汉末乐府制度的破坏、乐人流散有关,但就乐府的功能讲,曹操的乐府诗写作仍然没有背离乐府制度。所以研究曹操乐府诗一定要从这一点出发讨论,依据此点,方能讨论建安文人乐府诗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曹丕是一个长期不被学术界重视的对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才对曹丕诗歌日益重视。文章试图从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文学理论、诗歌成就与文坛地位影响等方面对20世纪后二十年曹丕研究概况进行综合论述,探讨学术界在此二十年中,对曹丕诗歌本身及在文学史上地位认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