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比较记忆法。把同义词或形似词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说明来掌握单词的方法。记忆的过程是一组组、一对对单词同时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在记住单词拼写的同时,还掌握了词与词的区别和各自特殊的用法,能将平时极易混淆的单词清楚地区别开。例如,同义词across和through均表示“穿过”,但across表示“横穿”、“横过”、“横渡”、“横跨”的意思,而through表示“贯通”、“直穿”、“透过”、“穿过”;quite(非常、十分)和quiet(安静的)是两个形似词,拼写很相似,但意思却完全不同;shirt和skirt也是形似词,shirt指的是“男式衬衫”,而skirt的意…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精通英文的人肯定是精通英语同义词的人。这就是说,要想学好英文,你就必须学好同义词,这是人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学习同义词有两点重要性:第一,学好同义词能使你的语言更丰实。一个民族的文化越发达,一种语言的历史越悠久,词汇就越丰富,它的同义词也越多。同一句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如:“你喊什么?”“你叫唤什么?”“你嚷什么?”喊、叫、嚷,我们可称其为汉语同义词,用起来很生动。同样,英文也是如此,如果你学好同义词,你知道的词就越多,说起话来就不会干巴巴,写起文章也不会枯燥无味。中国学生觉得beautiful、wonderful这两个词很上口,很喜欢用这两个词,所以不管描写什么好看的人或物都用beautiful,不管什么好的东西都用wonderful,可以说这两个词张口就来,口语不好的人也竟不费劲。这样显得语言特别单调,也显得知识贫乏。我们知道同时可表达beautiful的意思的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同意唐建《修辞同义词探略》(发表于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的观点。认为将“修辞形式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称作“修辞同义词”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修辞同义词”应该是风格同义词。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5.
话说同义词     
语言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大量同义词的存在,是语言精细繁博、富丽多彩的一个决定因素,也是语言能够表达任何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条件。同义词是怎样产生的?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语言也不断丰富发展,以便更细致.灵活、完美地反映现实,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结果。譬如同样指称同一种草本植物,常用语叫“土豆儿”,专门术语叫“马铃薯”;同样是表示找到新的东西的意思,找出已经存在的事物或情况说“发现”,创造出来本没有的新事物说“发明”,看见或知道了隐藏的事物或隐密的情况就说“发觉”;同样是表示拿定主意,不为外力  相似文献   

6.
“言”与“语”都有“说话”的意思,一般认为是同义词。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很少有人来辨析它们。其实,这两个词在用作动词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词义特点,在先秦的古代文献里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古代的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区别,辨析得最清楚也最确切的是郑玄的《礼记·杂记注》和毛亨的《诗经·大雅·公刘传》。《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郑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孔颖达疏:“谓大夫、士言而后事行者,故得言已事,不得为人语说也。”——这就是说,主  相似文献   

7.
任何语言都有同义词,同义词越多,该语言也就越丰富多彩。对一种语言的同义词进行研究,严格地区别其使用价值和涵义,对我们掌握这种语言的规律,准确地使用和理解这一语言关系极大。  从语言学的角度严格地来说,同义词应该是读音、拼法的不同,但在意思的深度、广度和表达的感情色彩上完全相同,在任何的上下文里都可以互换使用的词。按照这个定义,我们通常所称的同义词,实际上应该分为同义词和准同义词两大类,所谓准同义词是指在意思上的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或极其近似的,但在意思上的其它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的词。这类词在词义上的差…  相似文献   

8.
一、同义复用 同义复用是指两或两个以上同义词的连用。连用的同义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例如: ①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 思,无它异也。”(范晔《乐羊子妻》)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相似文献   

9.
某干部下乡视察,一知识青年见而好奇:“这个人真肥!”干部还敬:“你会说就说我富态,不会说就说我胖,怎么能说肥呢?”这是我教《词的不同色彩》一文时开头讲的一则故事。学生听完,不禁发笑。“富态、胖、肥”都有人体内含脂肪多、体态大的意思,是一组同义词,可是为什么用“肥“来形容一个大腹便便的人,他会不高兴呢?由此我引导学生了解同义词之间具有感情色彩的差异。随之转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讨论。人是有感情的,人们对事物都有一定的看法、认识,或赞扬、喜爱、同情,  相似文献   

10.
胡茜 《学语文》2007,(2):42-42
《新华字典》中“抢”的基本义为:“夺,硬拿”。“劫”的基本义为“强取,掠夺”。“掠”的基本义为“夺取”。“夺”的基本义为“抢,强取”。可见这四个词的基本义极为相近,且《同义词词林》也将“抢、劫、掠、夺”收为一组同义词。本文主要根据《汉语大词典》等提供的资料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这四个词是如何构成一组同义词的,二是对这些词稍作辨析。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使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唐代以前称作“××反”(或“××翻”),宋代以后称作“××切”。“反”和“切”虽称名有不同,其实是同义词,都是注音的意思。反切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汉魏以后才盛行,后来经过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偷”、“窃”、“偷窃”三个词词义完全相同,都是“用不合法的手段,私下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分别运用,各得其所,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语汇?现代汉语语汇是怎样构成的?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全部词的总汇,称作语汇(过去的语法书上称作词汇)。语汇包括语言里所有的词和相当于词的各种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语汇是一个集体的名称,不是单个的词。一个词或几个词,不能叫“语汇”;只有一种语言里的全部词,有时也指一个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里的全部词,才能称作这种语言或这个人、这本书、这篇文章的语汇。一句一句的话,必须用一个一个的词来组成。词是语言  相似文献   

14.
同义词连用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如“畏惧”一词。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畏”和“惧”都作“怕”或者“害怕”讲。又如“恭敬”一词。《论语·子路》云:“居处恭,执手敬。”朱熹批曰:“恭主客,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虽然“恭”着重外貌,“敬”着重在内心,但是连用时,都有“敬”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这类构词现象更是俯拾皆是。如“选择”一词,“选”和“择”都有“挑拣,选”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替代。“择优录取”,也可以说“选优秀的录取”。又如“等待”一词,在“待会儿再去”,“就地待命”,“待酒家更衣”(《水浒》)里,都有“等”的意思。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道路、穷尽、隐瞒、琐碎、笨拙、弥补…… 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一构词现象,那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可以根据熟知的字义去推断另一个字的意思。如《出师表》中:“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如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与“通过”是一对同义词,都含有“由此端到达彼端”的意思。从词性上说,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定语。例如:作谓语:①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要经过武汉。②我红军部队迅速通过了腊子口。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辨析同义词、近义词是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同义词或近义词,并不是说意义的绝对相同,必定存在着特殊的细微的差别。在教学中注意对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比较,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作文时用词准确,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效果。一、拆析比较。在《一夜的工作》中,同时出现了“简单”、“简朴”这两个词语。通过拆析,学生很容易地明确简朴的意思。这两个词的适用范围究竟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Nultimedia”,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了解“媒体(Media)”的含义。它指的是信息的载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也称作媒介。我们可以通过看报纸(文字、图片)、听收音机(声音)、看电视(影像)等媒体来了解信息。所以,单纯地说,多媒体就是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诗歌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所谓格律是指押韵、平仄、对仗在诗词中运用的规律和格式,是格律诗词的三大要素。人们把这三方面的要求称作“诗中三味”。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即便是写出七(五)言八句或四...  相似文献   

19.
ago和before,in和after是常见的两组同义词,ago和before的意思都是“在……之前”,in和after都可以表示“在……之后”。可是,它们的用法却完全不同,使用时不能混淆。那么这两组词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每当我们在谈论时间前后时,往往都要以某一时间为参照点。例如:(1)他是在三小时之前回家的。(2)他是在三点钟之前回家的。句(1)中的“在三小时之前”就是以现在作为参照点的。而句(2)中的“在三点钟之前”则是以过去的时间为参照点的。这两组同义词的用法区别正是它们所参照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在语言世界中也没有意思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更没有意思完全相同的两个短语或两句话。虽然语言中的同义词非常多,但是同义词只是指两个词的意思基本相同或相近,在附加义、语用等其他方面并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义词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加以区分。而语言中意思相近的短语非常多,与同义词相似,同义短语也只是意思相同或相近,在其他方面的用法上区别很大。文章将要讲的"没见到"和"见不到"这两个短语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在使用的语境、传达的信息和言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