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是隐喻化的自然结果。语言的象似性可以把语篇的形与意结合起来,使语篇更具衔接性与连贯性。而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象似顺序、象似邻近、象似量以及对称象似的角度论述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象似性研究从最初的语音、词汇及句法研究发展到现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研究。文章拟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对话语的礼貌程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社会距离增大,语符增多,话语的礼貌程度就高,语言符号与社会距离存在象似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是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语言的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有着自然联系,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本文研究广告语言中的象似性现象,运用象似性理论——映象象似性与拟象象似性分析广告语言在音、形和结构方面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来看,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又反映思维,二者在反映过程中存在象似性现象,而这种象似性是逐步减弱的,这就是语言符号滤减象似性。导致语言符号滤减象似性的主要因素有: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语言世界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同时,兼论语言符号滤减象似性与非范畴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象似性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它可被视为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形式的长度、复杂性或语言成分的相互关系平行于它们所编码的概念、经验和交际策略。形式与概念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理据性。象似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皮尔士(C.S.Peirce)于19世纪末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在近几十年来已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其中包括Jakoboson(1965)、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 ,国内一些语言学者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 ,甚至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本文肯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指出任意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符号内部的能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上 ,而象似性普遍存在于符号组合 (语言结构 )中。  相似文献   

7.
朱耕 《天中学刊》2003,18(4):75-76
社会文化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象似现象:观念差异象似于句法顺序差异,地域差异象似于方言差异在度,阶层差异象似于语言差异,亲属差异象似于词语化。  相似文献   

8.
象似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征,不仅广泛存在于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而且也存在于语篇层面。从语篇层面来研究象似性,有助于人们更加系统、全面地认知语言象似性理论;从象似性角度来解读语篇,则有助于人们更加形象、深刻地理解语篇的内涵。因此,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以隐喻为基础,分析隐喻性语篇中的映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以及各自在语篇中的文体功能,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象似性理论来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9.
诗歌语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大量使用重复手段,包括语音重复、词汇重复、结构重复和篇章重复。其次,大量使用各种形式的比喻。重复和比喻的运用是为了用更多的语言符号形式承载更多的语义内容,即语言符号形式与内容之间具有数量象似性。本文尝试将数量象似性应用于诗歌语篇分析,以期拓宽象似性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研究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对任意性的挑战。通过运用象似性理论对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形态变化进行理据解释,得出结论: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形态变化是象似性的一种体现,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竞争是其象似性减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称谓的使用有无标记和有标记之分,有标记称谓的使用通常表达不寻常的意义,本文从标记理论和标记象似性探讨称谓语的标记象似性,从有标记称谓的使用表达的额外意义,探讨称谓语的翻译中应该根据象似性,表达额外意义,实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2.
“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的象似性特征,以象似译象似,能够更好地揭示诗歌形式背后所蕴涵的意境,实现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形神皆似。在象似性视角下,从语音、数量和对称象似性三个角度来对比研究杨译和霍译的几首《红楼梦》诗词,探究孰优孰劣,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来总结并解释英语报刊文章中的一些文体特征,挖掘其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数量象似性原则是象似性理论的一条主要原则,在英语报刊文章中的应用很普遍。新闻作者往往通过遵循或违反该原则来达到特定的文体效果。运用该原则可大大加深对英语报刊文章的理解,从而促进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是一种模因现象,具有内在的象似性。换言之,网络语言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在音、形或结构上体现为象似性,其象似性可体现为网络语言的符号象似性、信息象似性与心理象似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象似性指语言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且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而修辞格如排比、夸张等蕴涵丰富的象似性特征,说明修辞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其实是有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语言象似性特别是句法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黄斌  毛梅娜 《英语辅导》2011,(2):74-77,149
一直以来,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中都存在着争议。近年来,随着象似性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弱化或者否认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存在,以强化和支持象似性的存在。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有害于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正确理解,并且运用自组织理论和原型理论对其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是辨证的,两者看似相对,实则相辅,它们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此外,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使英语的教和学更有意义,从而有助于有意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语言具有任意性,与语言的任意性相对应的是语言的象似性,它是指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杜撰词和原型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形态、语义理据,它们之间的共同基础往往是借助于原有的语言词汇和语义知识,依靠联想去激活读者的创新思维来达到或获得独特的交际效果。杜撰词往往具有映象象似、拟象象似或隐喻象似等象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二三十年以来,关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拟从语言符号所表现的属性象似性入手,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语言的缘源、演变和发展去探究英汉两语言微观层面的相似处与联系点,以揭示其所表现出的象似性。并且由此比较该认识与以往语言学界对此观点上的异同处,以产生新的启示,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0.
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由来已久,任意性强调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无根据可寻的,但是象似性却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有理据可依。文章结合象似性原则分析同义反复句——X BE X结构,指出该结构的语义理解是有理据可依的,如数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