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相传宋朝有个凭贿赂中了解元的张安,一次读书时看到书中有“蔡中郎”三字,便破口大骂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弄错了。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嘲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张安:“张安成安张,少见又怪多。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作者故意颠倒了“张安”、“多怪”、“中郎”、“招牌”、“解元”、“陶潜”,无情地讥嘲了张安的不学无术。清朝康熙皇帝一次出游,一时兴发,指着路旁的一尊石人问道:“这叫什么名字?”一位翰林学士被皇帝的…  相似文献   

2.
<正>相传宋朝有个凭贿赂中了解元的张安,一次读书时看到书中有"蔡中郎"三字,便破口大骂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弄错了。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嘲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张安:"张安成安张,少见又怪多。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作者故意颠倒了"张安"、  相似文献   

3.
于廼麐先生在1933年有《〈蔡中郎集〉版本源流考》,首开先河。通过对《蔡中郎集》版本的搜集研究过程中发现于先生之文仍有可待商榷之处,而且该文未能对所见版本形成一个简明的源流关系。首先通过对所亲见的各个版本问的篇目、数量、顺序异同加以比较,又结合对各个版本所题序跋和历代史志目录以及私人藏书目录对所收《蔡中郎集》的著录加以总结分析。纠正了一些藏书家对未曾目验的《蔡中郎集》所作出的错误推断。并由此梳理出了前人并没有整理清晰的《蔡中郎集》版本关系图。  相似文献   

4.
梁大师看各位听得入迷,心下窃喜,一合折扇,啪!继续开讲。请看──回文三对还有一类自古流传下来的“绝对”,是早已有人“对通”了的,但仍有人继续在对,且是后作胜于前作的。例如有副著名的“回文对”,对头是:客上天然后,居然天上客;最先出现的对句(当然是指”基本上”对得通的)是:郎中王若伊,伊若王中郎。“天然居”是北京一间酒楼名,’‘王若产”则是北京一位名医的名字。这~别对联的特点是上一句倒读成为下一句,故称‘狗文对”。北方称医生为“助中”,’‘中郎”则是官名。上联意思浅白,无须解释。下联的意思是:那位…  相似文献   

5.
一、西汉军事制度概述西汉军事制度因循秦制又有所损益,到汉武帝时代逐渐定型。 1.中央军西汉的中央军可分为宫廷禁军、宫城近卫军、京师长安及畿辅驻军三类。宫廷禁军负责宫廷门户和宫内的警卫以及天子出入仪仗。其中给事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者为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武帝时代禁军又增加了“期门郎”(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郎”)、“羽林郎”和“羽林孤  相似文献   

6.
一、(唐 )张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卷 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 :“河南道 ,古豫、兖、青、徐四州之境 ,今河南府、陕、汝、郑、汴、蔡、许、豫、颍、陈、亳、宋、曹、滑、濮、郓、济、齐、淄、徐、兖、泗、沂、青、莱、登、密、海 ,凡二十有八州焉。”(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笔者以为 ,上文中的“蔡”为衍文 ;“凡二十有八州”实为“二十有七州”之误。理由如下 :首先 ,据《新唐书·地理志》 :蔡州“本豫州 ,宝应元年更名。”如此则蔡、豫本为一州 ,不同时期异名耳。《唐六典》所载系开元时政区 ,其时…  相似文献   

7.
《红领巾》2004,(10)
大夫,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种官名,官职级别很高,有太中大夫、御史大夫、光禄大夫等。宋朝时,朝廷设置了太医局,专门给皇帝及皇亲看病。太医局里的医生也享有官衔,有大夫、郎中等级别,和其他官员一样穿官袍,领薪水。后来,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医生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就把那些并非在太医局里的普通医生也称为“大夫”。因为“郎中”的官职较低,所以人们便把一些江湖医生或粗通医术的人称为“江湖郎中”或“游方郎中”。这里只是作为官职的“大夫”读作“dàfū”,而作为医生的“大夫”读作“dàifu”。为什么称医生为“大夫”  相似文献   

8.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潮州剧话     
从南戏到潮剧明人徐文长《南词叙录》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公元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祝枝山在《猥谈》中也说:  相似文献   

10.
高振铎、张家(王番)两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我们是采作教材的。在进行《李将军列传》一课教学时,师生们对其中“中郎”一词的注释有不同看法。现将这些意见写在下边,以就教于编者和各位方家。课文原注是这样的:“中郎,为汉郎中令属官,秩比六百石,平时禁卫宫廷,出征时为车骑将军。”(见原书第197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性灵”一词探源入手,并析了袁中郎“性灵”说的成因、内涵及在其小品文创作中的表现特征。文章认为,“性灵”说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晚明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反理学、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为特征的时代新潮与袁中郎独具特色的生命个性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传统“性灵”理论的创造性的发挥。中郎小品文是对“性灵”说的最好印证和成功实践。其小品文之“性灵”,主要以“真”、“趣”、“新”为其基本的风格要素。  相似文献   

12.
有一则幽默:一个江湖郎中给病人吃了一斤巴豆,第二天病人便死了。病人家属拖郎中去打官司。县官问:“你用药时看过医书吗?”郎中答:“正因为看了医书,才用了巴豆。”又问:“医书上怎么写的?”答:“写明‘巴豆不可轻用’。”县官再问:“叫你不要轻用,你为何用了一斤?”答:“不可轻用,就是说要重用,因此  相似文献   

13.
盼得深山出太阳 如果班主任老师不是网民,那学生将面临什么局面呢?只有一种局面——他会让“虫虫”们死得很难看。 刚进初中时听说老班姓蔡,我们居然欢欣鼓舞了好半天,大家都喜欢“痞子蔡”,便暗中揣摩蔡老师和“痞子蔡”的渊源——老班会不会是“痞子蔡”的大哥?可没多久就发现“此蔡”非“彼蔡”。蔡老师四十多岁了,听到哪个学生上网便有如听说他在迪厅嗑了摇头丸般深恶痛绝。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把那个大名鼎鼎的网语——  相似文献   

14.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预习提示”中说:“同瑜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张二将。”而有的资料却别有异义,认为“周瑜是要破坏曹操和蔡、张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蒋干又并非间谍,所以该是离间计”(《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蔡桓公是一个“不听劝诫,不思悔改,刚愎自用,至死不悟”的可厌又可悲的典型,所以,讲到这篇课文时,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  相似文献   

16.
钟瑛 《语文知识》2003,(7):16-17
区分近义词,可以准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疾”和“病”是近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  相似文献   

17.
导语: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文章短小精悍,警譬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讳疾忌医、必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药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简要导析文章一开始,就树立了扁鹊与蔡桓公这两个对立面,围绕“有疾”与“无疾”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论争。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人膏盲而死结束,证明了扁鹊诊断的精微准确。阅读时要注意开始时作者所用的“立有间(jian)”一词、“有间”这个时间副词比“须臾”“俄顷”要长,“立有间”之后,扁鹊才下断言,说明扁鹊已通过“望诊”——即察颜观色对蔡桓公的病初步确诊。“立有间”三个字用得很有分寸,一是证明扁鹊言出有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游记作者群中,明代的袁中郎是个大家。他的游记表现了山水的自然美,从而在显示艺术的美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同是擅长纪游的散文家张岱即云:“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宗元,近时则袁中郎。”中郎游记曾对晚明及其以后的游记产生过大的影响。中郎记山水,既不是刻板地摹山范水,也不是简单地融情于景、或淡化景物描写、强化议论色彩以显露作者的生活感受,而是把写山水美和人情美结合起来,充分地无所顾忌地写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身处山水之中的审美感受。如在《荷花荡》、《虎丘》等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拾趣     
以名句而得名昀词人北宋文学大家宋祁(字子京,曾任翰林学士和工部尚书),有一次他专门去拜访词人张先。待到张先家门口时,宗祁对门人说:“通报你的主人,就说宋子京尚书要见‘张三影’郎中。”(郎中是张先的官职)张先听了,急忙出来通接,刚走到屏风后面就高兴地说道:“是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来了?”  相似文献   

20.
郑谷卒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达津认为郑谷卒于梁开平五年(911)春,赵昌平定为“910年或年后”,然考察郑谷诗友齐己诸作,上二说,有不妥之处。 齐己《宋高僧传》卷三十有传:“姓胡,益阳人,秉节高亮,气貌陋劣,幼儿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白莲集》中现存题赠、伤悼郑谷作品十七首:《和郑谷郎中看棋》(《白莲集》卷一。以下凡引《白莲集》只标卷数)、《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卷一)、《乱中闻郑谷吴延保下世》(卷一)、《永夜感怀寄郑谷郎中》(卷一)《寄郑谷郎中》(“高名喧省闼……”卷二)、《伤郑谷郎中》(卷二)、《禅庭芦竹十二韵呈郑谷郎中》(卷二)、次韵呈郑谷郎中》(卷二)、《和郑谷郎中幽栖之什》(卷三)、《寄郑谷郎中》(“诗心何以传……”卷三)、《寄孙呈郑谷郎中》卷四、《寄西山郑谷神》(卷四)、《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卷六)、《寄郑谷郎中》(“上国谁传消息过……”卷八)《江上望远山寄郑谷郎中》(卷八)、《寄郑谷郎中》(“人间近遇风骚匠……”卷十)另有《题郑郎中谷仰山居》(《全唐诗》卷八四四),《白莲集》未收,因与《江上望远山呈郑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