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时期,山人不再如一般意义上的隐逸之士,他们既时常隐居山林,自吟自娱,又常常笑饮于城市之中,载歌载舞。陈继儒,一个避迹山林的山人,却与主盟西湖的商人汪汝谦过从甚密。二人之过往即典型地反映了晚明时期山人的处世心态及生活状态之一斑,并有其深刻的缘由、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明山人与山人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人诗人的崛起构成晚明诗坛一个突出的现象,在其冲击下,明中叶之后诗坛“朝”与“野”的对立终以“诗在布衣”的变化结果告一段落。这一创作主体的变化,对明代诗歌的演变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旨在揭示晚明山人诗人的生存状态,山人诗坛的概貌,山人诗的学取向与艺术创造,展示晚明山人诗在明代诗史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晚明山人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以其独特的文化风貌出现在晚明,在隐居方式、谋生方法、生存范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的隐士大相径庭.同时,晚明山人群体的文化建构呈现出的名士气、商贾气、才艺化、世俗化的特点,鲜明地体现了时代风气的深刻影响,由此可以观照晚明山人的文化风貌的形成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4.
“山人”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晚明和清中叶分别是明代和清代两个很独特的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使这两个时期封建文人的思想和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山人”这个群体的内涵也与前朝有了很大不同,并逐渐从士人中游离出来,发展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本文以晚明山人徐渭和清中叶山人郑燮为例,分析比较他们矛盾的个性以及他们儒士心态和狂士心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以此了解这两个时期的世风和士风。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期.隐士相对减少.而山人奔走于天下.成为这一时期一种较为奇特的化现象。如果说明代隐士仍然是传统隐士化的延续.那么山人则是传统的隐士化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化相作用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化现象。本主要分析这一时期隐士和山人及其不同的社会交往范式.从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这一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陈继儒《安得长者言》是晚明一篇独特的家训作品,它不仅从修身、处世等方面对子女后代进行了道德教育和训诫,而且针对晚明的山人之风、讲学之风和空谈之风作了批评和讽喻,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  相似文献   

8.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明清时期士商的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讨论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形态层面,即雅与俗之分合,娱乐与教化之消长;二是文学主题层面,表现为从"原欲"到"情本"的跨越;三是文学精神层面,江南区域之文学经典高扬启蒙大旗完成对雅与俗、娱乐与教化的双重跨越。  相似文献   

9.
《长物志》与《陶庵梦忆》为中国古代晚明时期史料笔记的代表作。从文震亨到张岱,从物质生活中的物品选取鉴赏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娱乐、交游、节庆、风俗,晚明士人阶层的文化生活图景跃然呈现。诸如此类作品,乃作者心怀忧苦,希求文化得以承续长久之作。书中以逸写忧、以乐写苦的话语模式,是晚明士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0.
公安三袁于晚明标举性录,一扫复古摹拟之弊.从流变的角度看,袁宗道在思想方面实为两弟之先导,在文学方面则受宏道之影响大一些.本文试就宗道的开创之功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影梅庵忆语》系冒襄为追忆亡妾董白而做,从标题的"忆语"二字便可知其有悼亡之意。事实上,此文不仅在当时便颇有影响,甚而有开一代文体之先河的独特地位。由于受晚明主情思想的陶染,以及晚明小品文风格的影响,《影梅庵忆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为悼亡文学另开一属类,而成为后来诸"忆语体"作品之滥觞。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的悼亡文学传统以及晚明小品文的风格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分别探究以《影梅庵忆语》为代表的忆语体文学之成因。  相似文献   

12.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认为晚明白话短篇小说的出现不仅在于前代文学的流传,而且更是晚明市井细民在经济大潮中人性复苏在文学上的反映.晚明白话短篇小说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学角色,全新的叙述模式,用白话写作小说的特色为鲁迅的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少借鉴之资.  相似文献   

14.
中晚明社会思潮与“三言”“二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存在着相通相同的现象,“好货”、“好色”是文学哲学共同提出的时代话题。“好货”是中晚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反映了人们趋利求财的心态。“好色”是对程朱理学禁欲思想的一种反叛,带有初步人性解放色彩。“三言”“二拍”形象地记录了中晚明人们“好货”“好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由小道向主流的地位升迁,得益于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植人。与此同时,一种潜在地受西方影响的文学“游戏说”消然产生。晚清文学游戏说,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小说家之“载道”功利,又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之消遣娱乐的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文学观,它产生于晚清一批与“科名”失之交臂,或有意无意间沦为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中。论文以《游戏世界》、《小说林》杂志及王国维、周氏兄弟为个案,对这个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6.
从南朝四史<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的记载和评述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一种奢侈与靡丽之风的发生与兴盛.自刘宋大明、泰始年间起,一种浓郁的奢侈、靡丽、享受、娱乐之风逐渐弥漫于上层社会,并成为南朝突出而持久的社会特征.四史史臣采取帝王诏令、官吏奏疏、史臣描写以及史臣评述等方式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内容.南朝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审美倾向方面受之影响颇深,从而促进了文学娱乐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受世界传媒发展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与时尚。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本文试图透过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表象,从市场、受众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来探讨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常以哲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在孟子"性善论"和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倡"良知、吾心、致良知"等心学主张,不但影响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而且影响晚明性情文学创作,促进晚明文学创作提倡自我意识,注重文学作品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9.
董其昌受明中叶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老师莫如忠.其中莫如忠与唐宋派的关系密切,使得莫如忠的文学主张与唐宋派一致.因此,董其昌虽然身处晚明,但在对待唐宋派与"后七子"的文学分歧时,始终恪守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晚明儒学的发展除了自身的思想逻辑之外,特别受当时的"大礼议"、"东林党议"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所引发的思想与社会后果,促使晚明儒学呈现出新的社会性意向。在所谓早期启蒙思潮中,由"东林派"和江右王学所代表的注重社会理性的思想路线与泰州学派和李贽所代表的浪漫化的思想路线共同构成了晚明思想史的复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