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着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生理心理均发育不成熟而导致的心理原因,二是客观原因,包括教材教法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影响。要将学生的逆反心理调节过来,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正确解析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师形象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中学阶段是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许多家长和教师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不听管教,老师也觉得学生在管理上有很大困难。教师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不可轻视,更不能与之较劲,否则,容易产生不可挽救的后果。那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呢?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面对中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要认清其实质与心理构成,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4.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一)从主观方面看,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与童年时代的学生相比,少年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由于学生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加之经验不足,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对教师家长的劝说、批评,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起因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对立的心理体验,一般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认真学习。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学生,会缺乏兴趣与友爱的感情。教学活动中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种。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第一,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认识能力;或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费力气就能完  相似文献   

6.
曾汝弟 《云南教育》2001,(24):40-41
不少人认为,“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是中学生(包括不是中学生的青少年———下同)的两大心理特点。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认为“逆反心理”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主要根据是:中学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了,他们常爱跟大人争辩和顶牛,凡事喜欢自己做主,有时候还故意跟大人反着来,等等。中学生的上述表现能说明他们有“逆反心理”吗?我们认为不能,而只能说明中学生随着身体的成长、知识的增多、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成人心理和自主意识以及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心理和能力的发…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芬 《广西教育》2009,(26):36-36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随着生理成长,在心理上产生对自己的认知需求,对外界产生一种维护自尊的需求并采取逆向态度或对抗言行来体现内在心理动向。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正常心理发育以及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有不利影响。因此,老师或家长需要掌握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细微反映,努力寻找逆反心理的诱发点、把握教育的着力点、挖掘学生言行的闪光点,采取鼓励和唤发以上三点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这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学业上取得好成绩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宿万周 《甘肃教育》2014,(17):33-33
正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初中这一阶段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的一个突出心理特点。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担任班主任工作中了解到,初中阶段是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得最为严重的年龄段,本文试图从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方面加以分析和探究。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的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逆反心理治疗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印 《班主任》2004,(2):29-29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应在了解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总结如下十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的前期表现为闭锁心理,导致初中生产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生理上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初中生产生了“成人感”。此时的初中生脑重量已和成人差不多,因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认识能力迅速发展,他们一改过去老是缠着大人问为什么,当“跟屁虫”,而变得能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主见(当然不一定正确)。此时的初中生远不像小学生那么好哄,那么听话,那么好教育了。他们变得爱钻牛角尖。而更难办的还是他们头脑的复杂导致了行动的复杂,他们再也不像小学生那样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好奇心、对立情绪、心理需要三个方面产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根源,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健康人才。  相似文献   

16.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容易导致学习退步,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好奇心、对立情绪、心理需要三个方面产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根源,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健康人才.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中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也是知识面较广的一代。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时常产生一种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正确教育往往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老师、漫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在他们的心理中厌烦“正统教育”、热衷时髦等。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应正确调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9.
施勤勤 《快乐阅读》2011,(18):69-70
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构成一种抗体,阻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影响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种"离心力",是影响教育的严重心理障碍。笔者试图根据其产生的原因,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寻求有效对策,来预防和削弱中学生的消极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0.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