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多样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将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过渡,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的经济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是社会养老保障一体化的关键。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是加快欠发达农村地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其次是构建多层次的、灵活的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模式;最后是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  相似文献   

2.
廖敏 《邢台学院学报》2013,(4):31-32,38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养老建设晚于城镇,问题更为突出。基于赣州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提出从法律保障、资金资助、多层次覆盖、市场化服务四个方面去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家庭养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特别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传统文化观念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的地位不能动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的经济支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符合亲子关系中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公正原则,弥补了其他养老模式在精神赡养方面的先天不足,是广大农村地区 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农村养老社会化是基本趋势,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是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进行历时性考察,剖析农村养老模式从一元的家庭养老走向多元的社会化养老的内在逻辑。考虑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现实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应当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提供养老住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提供养老服务,以社会保险养老为支撑提供养老资金,构建出"家庭+社区服务+社会养老保险"的新型多元组合型养老模式,以满足农村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在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后,养老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多种保障形式共存是中国农民养老的基本特色,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6,(3):93-1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家庭养老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养老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云浮、韶关、梅州三地家庭养老现状;利用Spss软件分析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家庭养老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建议。研究表明:由于受文化程度、健康程度、家庭月收入、代际关系以及生活照料者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建立完善的养老法律法规、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养老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是提高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养老水平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欠发达城市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普遍存在着服务基础设施不足、服务的内容单一、养老服务水平与质量低下、专业工作人员与志愿服务人员缺乏和老年人自身的参与度低等问题。以开封市社区养老服务为例,“他助”(即政府、社会和家庭)与“自助”(社区和老年人自身)的社区养老服务思路可以对完善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农民养老问题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启动,于是不少人士认为农民养老可以通过社会养老模式来解决。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能力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应构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集体养老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根据农民的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9.
孝道文化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文教资料》2010,(4):81-83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即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养老模式也一样,文化对其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我国农村养老的传统模式是家庭养老。至今.它还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和家长制制度或家族制度)、文化(儒家思想)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的孝道文化为主线,集中探讨了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现今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在孝道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农村养老是以子女供养为主,老人自养为辅,集体和国家帮助为补充,这种模式已不适应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刚刚起步,推行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必须在加强舆论宣传、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等方面加以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国农村多形式的养老保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我国农村老龄人口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建设合适的农村养老模式迫在眉睫。选择何种养老保障模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行研究时,应该避免“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建立起,冢庭养老、社区养老、商业养老等多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了农村居民接受社会养老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了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和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主线) 社区养老保障(辅助) 家庭养老支持"的复合型模式转型,同时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必须遵从农民的需求和意愿,达到以农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以6省194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托,认为农民基本养老需求呈现"一强多样"的局面,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越来越为农民所接受。年长者比较认可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但不同地区的农民养老选择差异大,西部农民更认可社会养老方式;养老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责任,并针对东、中、西部的特点开展农村养老制度的创新设计。在培养和完善农民公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养老文化,逐渐构建一个多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成为社会广泛热议话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的负担迫使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数量也由此运年增加。探寻农村养老模式的新路径,对于提高我国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居家养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养老模式,也是迄今发挥出最为积极作用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居家养老作为依托,而且现在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老人身体机能不断下降,需要建立起集医疗和养老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居家养老模式。开封市作为经济欠发达且老龄化较严重地区,其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在中小型城市中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开封市六个社区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进步还应更加注重老年人健康问题,加快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发展。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已不适合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因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刻不容缓.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当前建立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够现实.造成此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城乡分割政策,而要走出此困境,必须创造城乡整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以促进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事实和观念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养老保险市场、加强"孝道"养老理念教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事实和观念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养老保险市场、加强"孝道"养老理念教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构建和谐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甚至没有保障。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克服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养老模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适应农村经济状况的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明显,民族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由于其所带有的民族性,使其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养老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许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