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影《大地》围绕中国北方农民王龙娶妻、生子、逃荒、致富、买地、纳妾等情节展开叙述,讲述了他和妻子阿兰在辛勤耕耘、历尽艰辛、最后发家致富的故事。本文把这部电影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以期触摸西方文化与中国想象的关系,并探究这部电影在展示中国农民这一他者“形象”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期以来,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权话语的附属身份存在而被搁浅在历史话语的边缘。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逐渐展开,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也在发生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几部电影中不同层次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传统文化对塑造女性形象的深重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观照电影艺术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高扬,进而思考如何真正构建一个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的艰巨性及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类尴尬的形象存在着,这类形象就是"洋派中国人"。本文通过对杜拉斯《情人》中"堤岸的男人"和张爱玲《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二人形象的对比,分析在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模式下东西方文化圈中"洋派中国人"的不同表现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好莱坞电影历程中,中国形象和中国反派角色突出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对东方的想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八十至九十年代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深入地探索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好莱坞最初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已无法满足西方大众对东方世界的渴望,由此,中国形象在好莱坞电影工厂中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语,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小小的荧屏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换而不断变迁。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东方文化被认为是次等文化。西方经常虚拟出一个东方世界的形象,东方文化被误读。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好莱坞模式宣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及其所大力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积极主动地确定真正的现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新疆本土电影在展现新疆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以一个大写的"人"体现了电影背后广博的乡土情怀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新疆本土文化的传播和新疆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新疆的本土电影来说,如何能够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实现突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展更广阔的传播平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传统的父亲形象被重新书写。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书写策略的解析,着重探讨了这一传统形象的新变。文中指出父亲形象在电影中的表达,与新生代导演的文化立场、创作态度和市场遭遇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易卜生和曹禺都以诗情勃发的激情在各自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寻梦者"形象,来表达对现实的反抗以及对自我与他人拯救的理想情怀。他们梦想的指向旨趣迥异:易卜生坚持不懈地叩问人的生命之终极问题,他的梦想都指向人的最终的精神向往;而曹禺在诗意掩映下的梦想却都指向物质的或者现实的、世俗的归宿。虽然曹禺深受易卜生及其他西方剧作家和西方思潮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积习却使曹禺在实质上选择了一条与易卜生迥异的审美之路,他们的典型"梦想"意象实际是中西两种精神指向的文化显现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中美版电影《花木兰》塑造的不同花木兰形象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忠孝""妇德"以及民族英雄主义,与美国文化所宣扬的个性自由、追寻自我价值和个人英雄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可以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敏感度,加深人们对母文化的自我认知与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人的身份和形象经常在他们的电影中得到定位或者争议.美国黑人的身份从"黑鬼"到"非裔美国人"可以通过黑人形象在上世纪美国电影以及美国黑人历史上的各个事件中反映出.本文简要论述了20世纪早期美国电影中五种刻板黑人形象的定型,以及五种形象对后来黑人在电影中形象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詹成 《惠州学院学报》2007,27(2):123-126
黑帮片是香港电影的重要体裁, 而香港黑帮片中对男性形象的表现具有独特性。通过对西方主流文化研究中的性别理论和身份理论的探究, 分析香港黑帮电影中男性性别表征手段上的矛盾性, 并论述了其男性形象表征的重要嬗变以及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伴随全球信息媒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电影技术的创新,好莱坞电影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继续占据着全球电影的霸主地位。在意识形态、文化和电影产业变化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在“他者”形象的塑造上呈现出一种“渐变”的发展方式。因此本文将梳理好莱坞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形象”,以时间为跨度,分析好莱坞电影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华人形象”。希望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好莱坞电影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分析1980-2000年间中国内地跨国爱情和跨国生活电影题材,发现在这些电影中反映出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持有抗拒和依赖两种心态:一是抗拒,通过反复肯定自身文化的方式来抗拒西方文化,这方面典型的题材是跨国爱情电影;二是融合,通过接受西方文化强化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的影响,这方面的典型题材是跨国生活电影。但这两种心态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彼此复杂交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