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颜氏家训》素以专著家训之祖而著名,因此人们往往从教育学的角度对之予以研究,从而忽视了它具有考世之资的文献学价值的一面。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颜氏家训》一书中反映南北朝时期学习风尚、士大夫风尚及其它风尚的材料进行研究,可以窥见当时在这些方面的世风。  相似文献   

2.
“调”之概念,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每书必谈的问题。在诸多介绍音乐知识的丛书和各类型音乐理论基础的教课书中,有的由于对“调”的含义理解不同,或有对其阐述的角度不同,或有某些其它原因,因此,对“调”的概念的阐述也就有着多种不同的异议。异议之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教课书中存在,致使学习者多有对“调”的概念不得甚解。故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教于方家。 概念一词的本质,即是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具体来讲,它是总括客观事物普遍现象的共性特征,或者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们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以其塑造人物形象之鲜活生动,运用白话之纯熟精妙,思想内涵之丰富复杂,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与《三国志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从文本研究角度去解读《水浒传》,会发现它与京杭运河有着颇深的渊源。本文拟从梁山泊地理风貌、《水浒传》作者籍贯、《水浒传》中地名、景物、饮食风尚、语言特点等角度剖析《水浒传》与京杭运河之渊源。  相似文献   

4.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5.
行书之道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璀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情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相似文献   

6.
张裕钊所书《论学手札》是其晚年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时的行书代表作。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论学手札》到处充溢着骨气、金石气、书卷气和跌宕之气,很好地体现了张裕钊所倡导的“气之既昌,则无之而不舍”的从艺治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之”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它可用作助词,也可用作代词。本文打算在“之”作代词的情况下,谈一些容易混淆的现象。一、似同而异“之”作代词时,最常见的是用作第三人称的宾语。但作宾语的“之”,并不都是第三人称。请看下例:①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摔下提殴之。(《书博鸡者事》)  相似文献   

8.
刘德朋 《文教资料》2009,(28):100-102
《尚书》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中地位最尊的一部书,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哲学、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保存的天文、地理等。也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主要从天象(用日月星辰来统称)的角度探讨以先秦为历史背景的艺术文脉。日月星辰之象的“象”在此有双层涵义:第一层涵义,自然天象之象.包括日月星辰;第二层涵义,反映在设计文化上则为某种思想文化象征之象。  相似文献   

9.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11.
《古文苑》一书,不知是何人所编,世传乃北宋孙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之,称其为唐人所藏。可见这部书从它一出现就带有一定的神奇色彩,其编者不详,成书时间不确定,这就直接引起了人们对其所收作品的真伪的怀疑。因此,二十五部正史的《艺文志》中都没有著录这部书。  相似文献   

12.
《冰与火之歌》是奇幻作家乔治.马丁的代表作。本文对书中第四个视觉人物艾德进行形象分析,从而了解作者如何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名门望族"绿柱石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祖母绿给佩戴者带来一生的平安,称赞它为"绿宝石之王".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祖母绿其实是铍铝硅酸盐,主要由铍、铝、硅和氧四种元素组成,属于绿柱石家族.  相似文献   

14.
廖敏 《都江学刊》2001,13(4):59-62
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吸引着无数西方学不断地对它作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除《圣经》以外英译本最多的书。本试从阐释学角度入手,分析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从而论证阐释学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法字古体写作灋,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之所以有廌,因为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的人它会用角去顶。  相似文献   

16.
书之网     
网者,捕鱼捉鸟之器具也。然“书网”何哉? “书网”顾名思义,乃以“书”为“网”也。网者众多,概而观之,不下数百,上天入地,无所不在。上有“鸟网”,下有“鱼网”,自然界态网”,人间亦有“关系网”。古人叹“天网之恢恢”,今人赞互联网之奇妙。然予独爱“书网”者,皆胜于其它也。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8.
“之”这个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是最为灵活的词语之一。唯其灵活、多变,才使它在运用中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之”在使用方法上的介绍,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之”在古汉语中的使用轮廓,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知识,也能从一个角度了解汉语言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道篇》曾以析辩眼光从独特角度关注世所珍视的语言本质问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认为语言有它可珍视称道处,  相似文献   

20.
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潘孝伟唐代减灾活动,正如开元名相姚崇所言,乃“有国之大事也”①。它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从减灾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唐代政治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空前持续发展的深刻原因,同时,也能使我们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