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您’和‘你们’有时是可以通用的。本文的观点是‘您’是‘你们’的分支,也就是说‘您’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并定型的。‘你们’的读音是‘ni men’而‘您’的读音是‘nin’。‘你们’连读时就是‘您’。在字形上说,‘你们’和‘您’都含有‘尔’这个字。‘尔’这字本身就有你的意思,通过‘尔’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发展轨迹。在字义上说古之‘您’有‘你们’之意,尽管今之‘您’已经没有了‘你们’之意,但是它是从‘你们’变化来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学校,当过副队长的人大多数都会说:“当‘队副’,太没意思了!我不当了。”我也是中队的副队长,同样也说过这样不争气的话。为什么那时会这样说呢?因为那时认为,当“队副”比较吃亏,于是队长怎么说,我就怎么干,工作没有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四、“没有天分”要是讲到一个人“天生”的兴趣爱好,似乎我”天生”就是爱好艺术的。而且就艺术中的各种门类来讲,似乎我对音乐和舞蹈又特别喜爱一些。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自打记事时起,所有最让我耿耿于怀的经验都是由”天生爱好’这种内部倾向与”没有天分”这种外部评价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对于在幼儿园时自己的音乐舞蹈水平到底如何,已经完全没有印象7,但对于当时自己所拥有的一个有关‘’浑名’以及获得这项‘’荣誉”的原因,却可以说是终身都不会忘记的。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但我当然地知道,’鸡鸦’是唱歌唱得最难听的一种鸟…  相似文献   

5.
“作大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两百多年了。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兴  相似文献   

6.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小引]一见题目,或许你会发问:"你有没有搞错,‘小’怎么会大于‘大’呢?明明是‘大’比‘小’大嘛!"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其中所说的"光辉"就包括对语言"有文采"的要求。那么如何让作文有文采呢?"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要求考生作文"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一篇文章,词语  相似文献   

9.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文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西湖’在浙江省啊。”好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毕竟这是自己家乡的风景区,他们喊了以后还得意洋洋。“那‘泰山’和‘香山’呢?”这下没人吱声了。大家都看着我,蔡思思也转身看着我,看她眼神就知道在等着我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是过去,尤其是“初为人师”那些年,我肯定会把这个“答案”认认真真、详详细细地“教”给他们。我那时常常想,教师嘛,这是最能体现“价值”和“能力”的关键时刻啊。可现在,我不想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10.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2007,(13)
那时我十四岁,在一所中学上初三。一天,好朋友玉莲悄悄问我:"你接待过‘大姨妈’了吗?"我问:"‘大姨妈’是哪个?"她便没了下文。我紧追不舍地逼问,她招架不住,才说:"尿血呗!"我的第一次月经知识就是从玉莲那里得来的。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10,(1):44-44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引发的社会对教育问题大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主张,对学生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色’教育。在表面上‘刷’了一层‘三德“三观“三个主义’,这是走过场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相似文献   

14.
张红叶  马富强 《现代语文》2007,(4):117-117,107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书面语言只有做到准确、得体、流畅,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为别人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使文章有“文采”。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萤火虫’吧!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在《还我琅琅书声》一文中说:“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负责地批评‘死记硬背’,其实,人们所批评的‘死记硬背’,就是‘吟诵法’就是‘熟读成诵’。如果理解就能记住、背出,那当然最好不过,可惜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理解’并不等于记忆,理解的东西仍要经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审视我们当前  相似文献   

16.
李学勤先生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序》中对“”字的旧释提出了疑问,他说:“卜辞中常见的“”字,或写作‘’,旧释为‘之’,于上下文义不合。后来发现它的用法和‘又’相同,然而,‘’何以读为‘又’?‘有’可以写成‘又’,也可以写成‘又又’,为什么不能写作‘’?却没有令人满意的说明。”对此,我们偿试着来作一点探讨性的解释。卜辞中出现“”字的句子有这样一些:1.甲午卜,,贞于甲。(前七·四0·二)2.翌丁未酒岁于丁尊。(前五·四七)3.贞:于王亥卅牛,辛亥用。(前四·八·三)4.甲寅卜:于唐一牛。(前—·四七…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18.
3月15日 晴 如果有人对你说:“生活中,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戚’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你会感到惊讶吗?  相似文献   

19.
周毅 《现代语文》2014,(4):141-142
目前,学生作文似乎陷入一个怪圈:文章大多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围绕命题、论点或故事情节重复一些人尽皆知的大道理、叙述一些老生常谈的故事。我们抱怨学生学习压力巨大,没有多少时间去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写作往往就成了无米之炊。然而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能否在写作的技巧指导上下功夫,让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增加一丝亮点呢?何永康教授曾经说过“要想进入‘优秀作文’行列,或者‘准优秀作文行列’,必须有‘亮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你的作文里即使没有‘太阳’,也要有‘月亮’,没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没有‘星星’,起码也要有一两只小屁股上闪光的‘萤火虫’……”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其中‘羽扇纶巾’是指代周瑜,还是指代诸葛亮?历来众说纷纭。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指代周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指代诸葛亮,或以为‘羽扇’代诸葛,‘纶巾’代周瑜,‘羽扇’‘纶巾’指其二人等等。 世上很多事情,本来非常简单、非常明白,却往往被人为地搞复杂、搞糊涂了,对‘羽扇纶巾’的理解也是这样。在苏词中,‘羽扇纶巾’究竟与诸葛亮何干?我看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