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衰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其在儒学内部的思想渊源包括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同时,西汉进入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已然有了现实需求,政府意欲从无为清静转变为有为进取,这是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不但具备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有其现代诠释,是具有现代生态化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15日,“董子圣像落成典礼暨2015·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衡水学院召开。董子像由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赠送。该活动由《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筹办,并为主办单位之一。期间套开《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建设研讨会。汤恩佳先生在圣像落成典礼致辞,在董仲舒高端学术论坛发表学术演讲,并主动要求参加了“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建设研讨会。期间,《衡水学院学报》主编魏彦红教授对汤恩佳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教育说董仲舒张显传董仲舒以其“三年不窥园”(《汉书》本传)的苦学,“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太平御览》九七六引)的专心、,成为西汉新儒学的创始者,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多方面的作用。但是,自古至今,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抑扬,迥然不同。本文仅从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日中两国的学术界都存在着观点相似的董仲舒否定论,他们从怀疑《天人三策》的个别语句开始,逐渐怀疑整个《天人三策》的存在,断定这是班固的捏造,最后发展到否定董仲舒建言的、汉武帝期间实行的、被表述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日本称“儒学国教化”)这一历史事件。日本持董仲舒否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平井正士和福井重雅。文章指出他们对董仲舒史料的“硬伤”和“软伤”的批判有不合理之处,其使用的“根据推理的考证”的方法决非是慎重的、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其逻辑是诡辩论。“历史学的方法”和“哲学史的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存的。  相似文献   

8.
以《史记》、《汉书》相关记载为据,分析儒学由边缘走向汉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真相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汉武帝已确认“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前提背景下,才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言,是附议而非创议。董仲舒所以被推为“一代儒宗”,是因为他始以阴阳推《春秋》灾异之变,属辞比事,古为今用,为汉代儒家学者随时变通转化角色意识建立了典范。董仲舒倡“王道三纲”,不惜违背先秦儒家的学术立场,而以黄老刑名学说修正儒家学理,昭示了汉代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相似文献   

9.
《易经》是筮法与思想的融合体,秦汉间的易学发展史是筮法与思想互动的历史。孔子儒学有着坚实的礼乐文化背景,而《易传》哲学则是战国时期礼乐文化被消解时的产物,因其对“天人关系”这一传统论题给予重新而系统论述,完成了先秦儒学对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构建。西汉董仲舒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到极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新天道,但其并没有完成占验新天道的筮法构建。西汉中后期的官方易学出现一系列对民间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运动.最终由孟喜、京房在其新易学的体系内完成了对推演“天人感应”之术的系统构建,由之也形成了“易为经首”的经学局面。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公羊学大师,他继承周代天人合一论,深发《春秋》大一统思想,揉儒、道、墨、阴阳诸家思想为一体,建立了他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由于在他的新儒学体系中含有“天人感应”、“天谴”等浓重的神学色彩,故被论者判定为唯心主义货色,并受到讥贬。近年来笔者对董氏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了反复的探研,总觉得其中大有微处可发,因而不揣卑陋,粗撰此文,以求教于诸方家,谨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衷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史称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影响深远:“为往圣继绝学”,使孔孟所开创的儒学复活;使儒家直线上升到“独尊”的地位,使儒学经学化;使儒学在我国此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正统的主导地位;使儒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儒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使孔子与老子成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大力弘扬儒学的优秀传统,对建设中国和全人类的新文化可作出新贡献。董仲舒的功绩与贡献,足以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董仲舒与汉儒,当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3.
王永祥 《衡水师专学报》2013,(6):F0002-F0002,F0003
衡水学院,故名思义,位于衡水。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就坐落在衡水地区。所以说,衡水乃为汉代大名儒董仲舒的故乡。《衡水学院学报》正是利用了这一地利之势,开辟了一个“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这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个专栏的出现,对于本地区,以及全省,乃至全国的董仲舒研究,无疑会发挥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当然在开辟此专栏之前,董仲舒的故乡就已为董仲舒研究者所仰慕。《衡水学院学报》开辟此专栏之后,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学界朋友,关注并促进董仲舒与儒学的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吸取黄老“道论”、“精气”精华,充实儒家天道理论体系;采纳黄老“无为”精要,弥补儒家“治术”不足;提炼黄老养生之道,充实儒家修身之术;融会黄老阴阳尊卑学说,论证儒家伦理三纲,成功实现了对先秦儒学的革新与转化,使儒学由先秦学术的一支成为封建社会定于一尊的官学,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10月29日,“第二届全国儒学史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2学术年会”在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召开。此次会议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中共故城县委宣传部、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衡水学院主办,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董子学院)、故城县文旅集团·董子学村、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处、《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衡水学院科研处、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西安外事学院国学院、韩国高丽大学董仲舒研究中心、韩国孔子文化中心、董子(上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衡水董学府酒业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理事、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儒商代表、董子故里文化管理部门人员以及韩国学者共90多人,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董仲舒学说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主题展开研讨,成果丰硕,颇多创见。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史上处于关键地位,即儒学在由原始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的关口,亦即儒学由私学上升为官学的关口.但是历代学者对其评价有着极大分歧,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是如此.新儒家基本忽视或否定了董子的历史地位,更有学者对董仲舒将儒学的"政治化" "宗教化"予以批判和否定,这都是失之偏颇的.我们应当以一种"同情之了解"的立场和态度来反思和重估董氏之历史地位,肯定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人们历来把董仲舒视为正宗经学家,却忽视了他对儒家学派以外思想的吸收.本文试图从董仲舒思想出发点、灾异学说及爱利观与逻辑方法论的探讨入手,以剖析董仲舒对墨学的吸收.作者认为这种思想上的承袭是通过肢解来实现的,它反映了儒学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所作的努力,并且与秦汉学术思潮合流的趋势一致.董仲舒吸收墨学既增强了儒学为适应性,也使之更具排它性.这一历史悖论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重点论述了其改铸的新儒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历史哲学;而在宏观上简要分析和解释了董仲舒哲学体系的来龙去脉,架构线索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克立同志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以下简称《现代化》一书。该书从总体上对现代新儒学研究内对象、范围以及现代新儒学的产生背景、阶段划分、理论特征、历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对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作了中肯的评论。该书立论精审,资料翔实,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重要成果,同时也记录了十多年来大陆学者开展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曲折历程和总体风貌。它的出版,不仅对儒学的研究,而且对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该书…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侯外庐、冯契等马克思主义学者考察了董仲舒宇宙论、天人关系论、人生论、政治论、认识论等领域,分析其概念、命题、体系之理论与实践意义,展现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多样性主题。针对儒学独尊的政治和思想后果,张岱年等学者探讨了政治上大一统与学术上百家争鸣相容相成、相得益彰的建构路径。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西周初年“制礼作乐”、汉初“独尊儒术”以来第三次意识形态建构。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辩证法指导下总结董仲舒构建封建意识形态、文化制度的历史经验,是深化儒学和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