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在某一个固定时期内全民齐说"冏""雷""打酱油""俯卧撑";当一本"那些事儿"砸出响动,上百种"事儿"飞蝗匝地,当这"事儿"那"事儿"经数年而阴魂不散,而"回家吃饭"传个几日就化作"如烟"成了往事,我们不禁问自己:这世界怎么了?  相似文献   

2.
会议并无过 说起采访会议,通讯员是最为头疼的了,因为会议新闻难以出新出彩;而百姓普遍对媒体上发的会议新闻不感兴趣,因为多数会议新闻没有说出大家想知道的事儿。  相似文献   

3.
时常见到这种现象:有些基层通讯员“吃了上顿愁下顿”,感到无事可写;而有的则是“左右逢源”,能使身边的事儿经常大量地见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抛开写作水平和技巧不说,根本原因在于有些通讯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比如,片面认为事儿越大新闻价值越大,只有大人物、大单位的动向才有新闻价值,而基层多是不起眼的平凡小事,难登大雅之堂;以为写稿单纯是为了肯定、表扬某单位或某个人的成绩,而很少思考所反映的问题有无普遍性、能否站住脚,等  相似文献   

4.
干编辑工作时间稍长,碰到的希奇事儿也就多点。希奇的好事不怕多,于工作、于事业有利。再多也高兴;但若碰上希奇的怪事,怪到让人难以接受,怪到让人感到可悲,则当别论。去年5月,在一摞来稿中,看到一篇  相似文献   

5.
我姓张,名传红,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首席主播,在《972老张说事儿》里面天天说事儿——说百姓的心里话,想百姓的身边事儿。以前是说别人的事儿,今天我老张在这里说说自己的事儿。  相似文献   

6.
一个题材的兴盛除了生逢其时外,还要有导火索和持续不断的好作品。当草莓族遇见结婚那点事儿,当《蜗居》引发婚姻背后的现实思考,婚恋文学确实引发了出版热。但至于它是否还能扩大市场,就要看接下来的作品是更上层楼还是狗尾续貂了。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张田欣“断崖式”一降,不仅引人“震惊”,而且工作安排也令人关注。从报道看,安排他当花匠很合适。张田欣被下属们戏谑地称为“花匠”书记,用其所长,也算是人尽其才了。劳民伤财的“春城第一大道”如果用他维护,定能称职。另外,在退休之前,再为人民干点事儿,也可免除获而不劳、“吃空饷”之嫌。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需要激动。愤怒出诗人,激动出新闻。当我们的媒体大多倦怠在刻板乏味的说教与复制之中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一件事儿是:呼唤激情,让激动瞬间时的自己再走一步。激情进射的时代,已经给我们创造了发育激情的酵母。奥林匹克山下国歌在不停地奏响;以法行政,以人为本的旗帜在中国的上空飘扬;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脚步匆忙而坚定……  相似文献   

9.
认识王兰柱已经超过12个年头了。当《广告人》的编辑来电要我对Paul(老王的英文名字)那个人、那些事儿做个点评的时候,我却不免有些踌躇。如果要对这样一位在事业颠峰冲浪的人物做一番评论的话,我够"认识"他吗?  相似文献   

10.
自从187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问世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打电话,早已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儿。电话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情况,还可以约会,甚至还可以聊天,摆龙门阵。你是否意识到,当电话接通后,你在把掌握的信息迅速编成语言符号,通过话筒和电路转换成强势不同的电流把它发送出去;然后再经过听筒把电  相似文献   

11.
写新闻如果墨守成规,无疑会严重影响稿件的采用率;如果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写稿子,不但会拓宽了稿源,而且从中还能发现“鲜鱼、大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英语,是学生、外交官的事儿,与庄稼人是不沾边的。我琢磨,英语真与泥腿子无关吗?当我发现邸楼村农民陈玉,由于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在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33):46
"过去十多年,我的工作生活主要围绕着网上的那些事儿。作为资深网民,有机会参加十八大,在大会上当然得多说说网上那些事儿。并且,把自己参加会议时所听、所见、所想的那些事儿,到网上说说……"这是舒斌最近发出的一条微博。这  相似文献   

13.
酒这个东西,其实挺冤的,套一句记不清出处的名言:酒啊,多少邪恶假你之名行之。邪恶也不一定是邪恶,反正有时候一些说不清的就都归到酒的账上了。啥也别说,都在酒里,就是这个意思。酒后失言,酒后乱性,酒后驾驶,酒后随地大小便,都怪酒,不怪酒怪谁。也有把好事往酒上扯的,哥几个本来是想聚一块谈点写作上的事儿,但谈事儿都不叫谈事儿,叫喝酒。谁叫喝酒那么有号召力,而写作又那么让人不好意思说出口呢。  相似文献   

14.
机遇是什么?机遇是好的机会和境遇。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瞬间性和空间性特征,机遇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每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机遇的存在。与新闻同行共同出去采访、看到人家拿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自已却没能抓住机遇拍出精彩的瞬间,对摄影记者来说,是最令人难过的事儿。机遇是摄影记者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当机遇真的悄悄降临于你身边的时候,你真能迅速意识到它并准确地把握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一、发现机遇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机遇是一种难以预料、不期而遇的瞬间,当你努力求…  相似文献   

15.
是否愿意和父母一同过七夕? 不愿意。 和家人一块过七夕就像母亲节和你女朋友一起过一样,没有意义,无聊。 我倒是愿意,只是爸妈不同意太保守啦,如果要跟他们一起过七夕,他们肯定说我事儿多,拿我当什么看还说不定呢。  相似文献   

16.
如果妻子外出打工时,给人做了“二奶”,任何一个丈夫一定都会说这事儿绝对不能容忍!如果妻子逼丈夫离了婚,恐怕大多数男人会从此不会再理会妻子的娘家父母。但一个山东男人却用实际行动掷地有声地回答:“妻子有错,岳父无过。我要为岳父养老送终!”他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细心照料岳父,直至他去世。当他得知离他而去的妻子患了重病,又被包养她的男人撵出家门后,他又不计前嫌,倾力给妻子治病,  相似文献   

17.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8.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荐站     
《左公关 右广告》;《唐骏模式》;《求医不如求己3》;《走向“对话”——杜威与中国教育》;《明朝那些事儿(陆)》  相似文献   

20.
孔祥军 《今传媒》2003,(4):49-50
当此“非典”疫情仍在“闹心”的特殊时期,“当‘非典’遭遇‘高温’……”上海《新闻晚报》就这样在一版显著位置、以醒目的标题形式把这个悬念掷给了你,你当作何反应? 读下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何止没失望;它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高温下可能的“非奥”变异的好奇心,它提示我这事儿连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