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以福建省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实证,对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多属中小型,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少。管理水平低、营销网络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体育用品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认为:体育产业集群具备降低交易成本、创新技术、形成区域品牌、降低企业风险、共享区域政策与环境等优势。据此提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分析归纳、调查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阐释了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并对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成本、市场、扩张等优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江西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江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江西省体育产业进行集群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并提出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多个路径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进展与集群演化探论(1994—20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和比较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结合演化经济学理论思路,探讨1994年至今的体育职业化、市场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演化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为体育企业发展和体育品牌建设、城市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国家体育产业实力提升提供最新的理论支持,对体育产业集群领域的相关研究将起到促进和借鉴作用。研究表明:体育产业的集聚发展与集群演化既是区域体育产业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又将促进区域体育产业乃至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中国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与集群演进的理论探析将开启实证研究的大门。  相似文献   

4.
张岩 《冰雪运动》2014,(5):75-78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让冰雪体育产业成为黑龙江省最具潜力的"白金"产业。通过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中的产业基地、产业链和支撑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巨大潜力。为促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认为在龙头企业带动、合理产业布局、加大引进力度、宣传平台建设和注重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拥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寻求和培育黑龙江省体育产业集群新发展,提高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产业集群涵义及其特征入手,分析了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并提出加快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尚未形成一种较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产业集群发展失衡;缺少全局性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扶持与引导不力;产业相关管理制度缺失严重;缺乏产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树立战略思维,制定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营造产业环境,加大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规范产业秩序,健全相关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打造地方特色,构建结构平衡、立体发展的产业集群;立足长远发展,建立鼓励体育产业创新的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结合演化经济学理论思路,从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分类出发,分析中国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演化的实际状况与典型案例,对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演化提供实证支撑。研究表明: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集聚进展与集群演化存在差异性;体育产业集群演化存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别;以体育产业基地、体育圈等为外在形式的体育产业集群演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根据上述情况和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体育会展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晋江鞋博会、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体育会展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认为体育会展是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助推器,为产业集群提供展示舞台、促进其品牌发展、为其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是体育会展的坚强后盾,能够提升会展的影响力、促进其品牌效应发挥、推动其实现转型升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不能只靠企业自身,而必须与其他相关联的企业同步发展,并且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企业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本研究以产业集群为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对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影响。由于成都的体育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与其他两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差异,其发展思路应该有所不同,即:先引进企业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而后再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区域竞争体,加大产业基地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应该强化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培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发展项目。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241-241,243
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的必然途径。体育产业的巨额利润几乎全部来自于产业集群。依靠集群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垄断了世界体育生产和消费市场。作为我国的冰雪大省,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轮廓,需要从资源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在分析集群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集群存在的问题,并在集群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体育服务业集群现象。发现:体育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有自身的特殊性,形成因素包括体育服务业产品特征、区位优势、政府主导和重大事件的推动。同时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具体实际,总结归纳原生性链群式、专业化配套式和外生性产业园区3种体育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超  刘玲 《体育科技》2005,26(2):7-10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法、数量分析法对广西体育产业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分析广西体育产业当前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面向21世纪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七大基本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SWOT分析法,对辽宁省后疫情时期体育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阐释,厘清辽宁省体育产业所遇到的危机和发展机遇,探究辽宁省体育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并基于系统学协同发展理论的视角,对辽宁省SWOT战略分析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危机排列组合,提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辽宁省疫情后体育产业的快速复苏和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产业基地相关理论,结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实践,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化形态,是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政府行为。体育产业园区具有明确的边界界定,其经济一定发展程度,演化到体育产业集群后,再经过政府的认定,也可以转化为体育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从体育健身行业的服务管理方式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体育健身行业服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分析现有体育健身行业的管理标准、健全体育健身行业的管理模式、加强体育健身行业的管理协调和监督;提出以体育高职院校为依托创立体育健身行业的协会,提出了规范和发展体育健身行业服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业群式岗位体育"概念和类型的阐述基础上,说明其对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文章又从业群类教学设计入手,探讨专业结合的方法,从职业技术院校宏观层面,探讨"业群式岗位体育"的发展新思路,为职业技术院校体育面向职业岗位进行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江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思路,从而为江西省体育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北京和广州体育产业集聚的案例研究,从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探讨体育产业集聚的动力及其作用机制。认为:体现在区位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区位优势是体育产业集聚的诱导性动力;政府支撑是主导体育产业集聚的支持性动力,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协调管理、直接投入和项目引进等为当地体育产业集聚创造环境;产业价值链是体育产业集聚的扩张性动力,主要通过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业整合创新能力,促进体育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基于此,提出我国体育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19.
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走访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并运用结构方程统计软件对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体育产业集群模型构建的重要性、区域体育资源的利用和挖掘不够以及体育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区域发展形成一定的因果关系等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产业集群构建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体育产业集群、加快专业化人员的培养,提升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加大培育体育产业的专业化行业组织或中介组织机构、加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完善产业链等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