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导演皮尔·保罗·帕索里尼在1975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索多玛的120天》改编自法国性作家萨德侯爵的小说《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导演将原著中的尤其以性虐待等有悖人伦的场景演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影片自1976年上映之后便被很多国家列为禁篇,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肮脏、暴力、变态性虐的电影如何取了"索多玛"这样一个名字是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的,索多玛,源于圣经《旧约》的恶之城。  相似文献   

3.
《枕头人》是英国直面戏剧代表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第一部被翻译、引入中国大陆的戏剧作品。剧中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作者是否要为文学艺术之恶负责”的伦理困境展开,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探讨。为回答这一疑问,在研读《枕头人》原文的基础上,有必要回溯文学之恶的美学传统,剖析作者在文学之恶中扮演的角色,思考暴力、血腥等表现人性之恶的文学母题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影响。该剧的意义并不单在陈列人性之恶、文学之恶,更是在挖掘恶、解剖恶、超越恶,以人文关怀式的目光,直面命运的黑暗。  相似文献   

4.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本文简要讲述了《红字》的主要情节,并剖析小说所赞扬的海丝特·白兰的“真善”,所批判的狄姆斯台尔和罗杰·齐林沃斯的“伪恶”。  相似文献   

6.
人性中,难免会有“恶”的一面,只是有时它隐藏得很深罢了。《蝇王》通过一群孩子的所作所为揭示出了人性之“恶”,促人深思,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7.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张琳琳  徐丹 《英语广场》2023,(21):75-7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享有“加拿大文学女皇”的称号。她的长篇小说《羚羊与秧鸡》利用对未来夸张的想象,警示人们必须合理利用技术,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本文结合生态主义,从恶托邦的角度对《羚羊与秧鸡》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自然生态恶托邦和精神生态恶托邦的构建及造成恶托邦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和《歧路灯》是明清时期两部重要的家庭长篇小说,作者比较宏观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中所写的婆媳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歧路灯》中的巫翠姐都是“恶媳妇”的典型。这种“恶媳妇”的出现,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从宋末元初的时代背景下,对蒋捷词作中充溢着的愁苦情绪加以分析,以求更好地把握以蒋捷为代表的由宋入元的一部分文人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2.
"杯湖"、"杯湖"虽一字之差,但关系到鄂州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的定名.作者通过查阅元结的<杯樽铭@并序>、<杯湖铭@并序>及历代<武昌县志>编纂者有关"杯湖"的地名解等大量文史典籍,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进行考辨,为"杯湖"正名,甄别"杯湖"之误.  相似文献   

13.
研究张洁《无字》,对进一步确立张洁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张洁在《无字》里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使用大量隐喻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思想和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张洁如何通过能指如"篮筐"、"窗"、"擦洗餐叉""无字"去隐喻所指,含蓄描绘了一家三代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并赋予了象征寓意,从而把握《无字》文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蒋捷,宋末遗民词人,与张炎、周密、王沂孙有“宋末四大家”之称,其《竹山词》受到历代词坛的关注。元、明两代是蒋捷词传播接受的初始及成长期,词人或选家从词集流播、词作艺术、思想意蕴、词史地位等着眼,既有品评鉴赏,又有实践创变,显示出不同时代词学观念下的接受效果有显著区别,并为走向繁盛的清代竹山词学提供了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恬静而富有生气的风格,平淡中实含忧愤的感情,体现个性特征的独创意象。  相似文献   

16.
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易代的社会动荡,使蒋捷陷入国破家亡的境地;“抱节终身”的气节,使他义不仕元。无家可归,无处可依,使他只能在漂泊中度过余生,在漂泊中开始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他的亡国之痛,忧生之嗟,人生空寞之叹都是围绕着漂泊展开的。无奈与无依的漂泊是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蒋捷是宋朝末年一位多有创作的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蒋捷的白话词数量较大,风格鲜明,独标一格,颇具独创性和艺术性。通过对蒋捷白话词的概要分析,体味其自然之趣,了解其独创性和艺术性,并结合南宋末期词的典雅化、贵族化状况,对蒋捷白话词给予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从今天的眼光看,元杂剧的人物构成与设置,显然不当之处甚多;如果跟西方传统戏剧相比.某些问题还格外突出.总的来说,元杂剧的人物构成复杂多样,并带有明显的市民性;人物设置则比较自由、随意,不讲究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赫章县可乐一带出土了夜郎时期的大量文物,这些装饰类、生产器具类、生活用具类、兵器类等器物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简洁优美、小巧秀气的特点,这与夜郎地区既封闭又开放的特点有关,又与其自身艺术发展规律分不开,由此在周边文化圈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0.
元代与马八儿国、俱蓝国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选择与元朝关系有代表性的南亚马八儿国、俱蓝国,探讨了元代与两国的关系。全文分为三部分:1.马八儿国、俱蓝国的地理位置与中国对其的早期了解;2.元代与马八儿国、俱蓝国的交往经过;3.元代与马八儿国、俱蓝国的贸易和物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