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一种创作策略,普契尼歌剧中的“泛东方想象”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世纪末情怀相契合,目的在于确证欧洲自我中心,预示着欧洲歌剧的大众化转向,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中“东方复兴”主要表现为对印度扣阿拉伯文化的重新发现扣利用。东方文化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欧洲思想界,激发了文学家对东方题材的广泛兴趣,异域东方也因此为英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东方故事为浪漫主义文人呈现了一个奇异的东方世界,其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追求的一种文风。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英国“湖畔派诗人”一方面钟情于英格兰的湖光山色,迷恋本土民风民俗;另一方面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也追求异国情调,试图从东方异域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异域东方诗人可以放飞想象,探索诗歌奥秘、人生意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异国情调的想象性特征满足了诗人扩张想象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中,提到了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时,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东方战线’”;课本下面的注释,简单介绍了“东方战线”建立的过程及范围。至于“东方战线”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课本并没有说明;《教学参考》也没有明确介绍。“东方战线”是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入侵的防线,而它本身却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30年代,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大国却推行“绥靖政策”,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整…  相似文献   

8.
由我国山东省和意大利马尔盖大区联合举办的“孔子文化展”于本月上旬在意大利中部城市乌尔比诺隆重开幕。遥远东方的“至圣先师”首次踏足欧洲,引来了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为这座秀丽的山城平添了节日气氛。 乌尔比诺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出生地,也是17世纪传教士利马窦的故乡。正是这位传教士首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介绍到了欧洲,使孔夫子在“旧大陆”声明远播,家喻户晓。 展览在古公爵府、圣多梅尼科古教堂和拉斐尔剧院分三处举行,共设7个展厅,占地2000多平方米。一尊由古木雕成的3米多高孔子雕像巍然耸立在展览序厅,向观众展示了这位中国伟大先哲儒雅  相似文献   

9.
匈牙利著名东方学家和语言学家范贝里穿越中亚大陆,探访土库曼部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以亲身经历著有《中亚纪行》,因此闻名欧洲乃至全世界。他的著作中的“东方”“中亚”“伊斯兰世界”形象,具有明显的欧洲人的特点和跨文化认识的局限。他终生所从事的“东方学”研究,其实质具有强烈的“东方主义”。范贝里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英俄中亚争霸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他的著述和公共活动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并且,有文献证明他与英国政府情报机构保持了特殊关系。他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外交”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相似文献   

10.
16—17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所吸引,以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向欧洲反馈中国的图像。这一时期,欧洲正兴起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并不能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吸取多少滋养,就把视线移向非基督教世界,从来华传教士反馈的图像中“发现”了中国。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说:“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法国伟大学者伏尔泰鄙夷基督教世界的妄自尊大,驳斥宗教神学上帝创世说,最有力的论据就是,中国作为文明国家,在基督创世之前就存在了。讥讽那些以最高文明自诩的基督徒说,当中国以完善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时,“我们还只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 欧洲启蒙思想家“发现”了中国,赞美孔子的仁  相似文献   

11.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位旷世大儒,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好学”思想,弘扬了“好学”精神。从孔子求学的信念、求学的目的、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方法、求学的品格上剖析他的好学精神,还原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学形象,以期能对当下教育改革提供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与"小品",希望以西方文学之长补中国文学之短,却陷入"左右夹击"的困难境地,可谓"生不逢时"。然而,对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来说,林的英文水平、文化功底、幽默笔调和东方式的"闲适"哲学却又"适逢其时",英文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影响颇大。这段历史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3.
"垮掉的一代",是1950年代反主流文化重要的文学表现和文学流派。当时许多的美国青年,蔑视传统观念并以奇装异服、厌学弃业、浪迹底层社会等"脱俗"方式来表达抗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创造的"生活实录"小说和"自动写作法",真实地写照出这样的文化影响,在人本性、导向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写作的技术性等与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相关的几乎所有范畴,作了深刻的反映和全方位的审美传达,从而体现了"垮掉"文学独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邹自振新著《汤显祖与玉茗四梦》以全方位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来观照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汤显祖戏剧的文化价值。通过全书,人们对于汤显祖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宏观地位,将会有更加清晰和充分的认识。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紧扣汤显祖生平经历与创作心态,将“四梦”融于其中,进行专题性的细微考察。在作者感性的体认和智性的审视下,汤显祖的戏剧和人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无疑为繁花锦簇的“汤学”园林,又增添了几许春色,是新世纪“汤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孙家鼐总结和吸收前人及同时代中外人士有关中西学思想的经验,较早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主张和实践或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或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实践上的主要成果是筹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对光绪帝的变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是祖籍河北钜鹿、出生于长安、家道贫寒、父宦卑微的长安人,其与唐代名将张公谨的宗族关系相当疏远。但在唐代寒庶攀附高门、"虚引他邦"等时俗文化影响下,僧一行攀附张公谨而称祖籍昌乐,并自谓张公谨之"孙"。僧一行出生地及祖籍地特别是出生地的判定,对剖析其天文素养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