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数学课,经常能看到上课的老师抄了一块又一块小黑板的练习题,到了90年代,小黑板变成了投影片,而今投影片又变成了设计在电脑课件中的练习和学生们手中一张张的练习纸。问老师们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课堂教学中习题不够用。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并不是习题真的不够用,而是我们的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习题用够。笔者认为要用够数学习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的使用日益频繁,有些老师的课堂已经离不开多媒体,因为多媒体使用方便,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回首以前,我们在准备第二天新课时,总是要写一块又一块的小黑板,书写量大时,小黑板就不够用了.这时,我就拿出玻璃纸和黑钢笔,继续写,还要祈祷第二天的光线别太强,让投影清晰地呈现在孩子的视界中.自从有了多媒体,取代的不仅仅是小黑板、投影片,更是解放了老师们的生产力,呈现"一人主备、多人研讨,一人制作、多人共享"的现象,群策群力中实  相似文献   

3.
学弟学妹们,当你面对一张张各式各样的地图,当你面对着课本后一道道五花八门的习题,当你面对试卷上一道道令人费解的考试题,是否想过你也可以把地理学好,你也可以把习题做好,你也可以把试题答好。是的,你真的可以!或许你会质疑,下面笔者就以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的身份,谈谈地理学习之方法,相信诸学弟学妹一定可以从中吸取精华,有益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课本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想得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有的放矢地设计、补充一些练习,对教材中的习题比较容易忽视,舍不得花时间亲自去试做每一道习题。讲评也往往停留在学生做好后校对答案的层面上,缺少深入思考和解读,使得课本习题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用心"下水"试做课本习题,仔细揣摩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课本习题的内涵,真正用好课  相似文献   

5.
<正>"现在很多语文老师讲解课文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课文的讲解变成了一道例题,老师用重复的方法讲了几百、几千道例题,学生课外自主读写时却仍不知所措。"近日,上海市长宁区语文教研员蔡忠平在新学年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中提醒老师们,要警惕语文教学陷入和数学"题海战"类似的"文海战"困境。  相似文献   

6.
陈娟 《宁夏教育》2006,(12):65-65
练习课上,我把全班的数学补充习题发下去,要求同学们先订正错题,再完成下一个练习中的部分习题。不一会儿,小磊便把他的本子递到我面前跟我说:“老师,这道题你批错了!”“是吗?”我自认为批作业很细心,便有点怀疑:“哪儿批错了?”“我这儿没错。”他又指了指那道题说:“你怎么还要圈出来?”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中发现,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课本中的习题重视不够,认为往往认为课本中的习题都比较简单,没有研究的必要,因此常常是不屑一顾,草率处理.其实,数学课本中的习题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精心选择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仅反映了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而且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站在方法论的高度去认识课本中的习题,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应用,进而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性通法,从而真正做到题尽其能,题尽其用,发挥课本习题的最大教育功能.现以一道典型的课本习题为例来说明,以期引起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观点重视.  相似文献   

8.
练习课上,我把全班的数学补充习题发下去,要求同学们先订正错题,再完成下一个练习中的部分习题。不一会儿,小磊便把他的本子递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这道题你批错了!”“是吗?”我自认为批作业很细心,便有点怀疑:“哪儿批错了?”“我这儿没错。”他又指了指那道题说:“你怎么还要圈出来?”  相似文献   

9.
拍一次集体照,收费8元,送四张照片,另外加印每0.5元。我们全班48人还有两位老师,如果每人张照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这是学生练习中出现的一道题。我认为此题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条件清晰,问题明确  相似文献   

10.
给爱心加分     
一年级学生毛毛参加数学测验,试卷上只有一道题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一分。这是一道连线题,左边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是“一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画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试卷上要学生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这段话是不算分的。打动老师的是毛毛的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案例再现二(原文载2006年第11期下半月·行动版)】“老师,你批错了!”练习课上,我把全班的数学补充习题发下去,要求同学们先订正错题,再完成下一个练习中的部分习题。不一会儿,小磊便把他的本子递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这道题你批错了!…”“是吗?”我自认为批作业很细心,便有点怀疑:“哪几批错了?”“我这儿没错。”他又指了指那  相似文献   

12.
行走西藏     
正"向外无限发现世界,向内无限反省自己。"这是一位老师给出的幸福之道。在香樟树谢幕的季节,我迎来了高二。每天都做大量的课外习题,我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用。高一的我,并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那时候的我快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塞满课桌的都是各种类型的小说。虽然还不能用堕落来形容自己,但也是不折不扣的不求上进了。  相似文献   

13.
在学完圆面积的计算后,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巩固练习。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求圆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读完题目,便迅速思考起来。有的埋头计算,有的则小声交流,本来平静的课堂活跃起来。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道题求不出半径,无法计算。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立即议论开了。是啊,老师。真的无法计算,您是不是把数出错了啊?!另一个学生说话时脸上写满了疑问。看着一张张急得发红的脸蛋,我由衷地高兴。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华 《中学教研》2008,(11):25-27
数学教学离不开习题的训练,历年来的中考试题鉴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成熟性、典型性,在数学练习中往往被许多师生看中,经常把它们作为训练的重点.然而仅仅把它用于训练而不展开研究,就体会不到它的内在价值,挖掘不出其隐含的科学精神,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利用典型中考题开展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对于典型的数学习题教学,应注重5个不可欠缺的连续性环节.下面以2006年浙江省湖州市的一道中考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一单元时,老师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在课堂上设置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列表、画图、假设等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来认识“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学到的“假设法”解决“做一做”中的日本龟鹤算问题。在“练习二十四”中通过新星学校男女生植树问题引导学生将男女生植树问题识别为“鸡兔同笼”问题,进而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但是,在解决教材第107页最后一道“百僧百馍”题时,大多数老师教给学生的解题方法是分组法。这种解题方法固然是靠学生观察、猜测、验证出来的,可是这种方法究竟是怎么观察出来的?学生们在学习了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之后,在练习的最后一道题来练习分组法,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有点“突兀”。前面的例题和练习题学生都是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而这道题目却用分组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部分学生心中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上,教师写错题、说错话是数学教学的大忌。但我们如果掌握好教学时机,机智地处理,疏忽有时也会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讲乘法分配律时,我安排了一组巩固练习,最后一题是:32×46+32×54,一位同学帮我拿小黑板时,不小心将后半部擦去了,变成了32×46,等到课上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这题不好做时,我才意识到由于我的疏忽,造成学生的争议。我本想补上,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正好可以编一道开放题吗?我何不给学生一个主动探求的机会呢?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说:“这道题是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  相似文献   

17.
微格情境这节课学习《分数的认识》。张老师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用对折法一次一次对折等分,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是1/2、1/4、1/8、1/16……这个练习做完了,一个叫张平的男孩举手发问:“老师,要是把这长方形纸3等分、5等分、7等分、9等分,该怎么折呀?”张老师说:“3等分、5等分、7等分、9等分,用折纸法等分不准确,只能用尺子量。”“是吗?……”张平皱着双眉坐下了。张老师接着让学生们做第二个练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用对折法把圆2等分、4等分、8等分……学生们认真地操作着。张老师在桌间巡视,发现张…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上,教师写错题,说错话是数学教学的大忌。但我们如果掌握好教学时机,机智地处理,疏忽有时也会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讲乘法分配律时,我安排了一组巩固练习,最后一题是:32×46+32×54,一位同学帮我拿小黑板时,不小心将后半部分擦去了,变成了32×46,等到课上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这题不好做时,我才意识到由于我的疏忽,造成学生的争议。我本想补上,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正好可以编一道开放题吗?我何不给学生一个主动探求的机会呢?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说:“这道题是一道运用乘法…  相似文献   

19.
2002年7月份,笔者在一门继续教育课——《数学教学设计》的学习中,有幸能同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探讨问题。其中在讨论昆明市2002年中考题第26题时,一位在中考阅卷工作中担任组长的教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在阅卷中统计了两个组的(全市2002中考学生共六万余人,数学阅卷时分为4组)考生(3万余人)的考卷,这道题得满分的学生只有6人。这个数字令在座的老师都感到惊讶。另外,他认为这道题不应看作一道开放题(因为辅导《数学教学设计》课的老师是把它作为一道开放式的习题提出,要学员讨论的)。下面笔者就开放题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有不少的老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学会解答相关习题,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或者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不少的学生虽然知道某些概念、定义的含义,但就是无法用口准确地、有条理地说出来与人交流;有些习题会做,但就是无法说清其思考的过程。这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