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立志"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都市报"陆续登场,成为报业市场的"新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总体上说来,都市报的副专刊给我国传统报业副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拓展了副刊的运作思路,尤其是打破了副刊只发表有较高文学素养和文字技巧的人的作品的局限,使之向更为平民化、生活化的道路上迈进.其服务性、参与性的大大增强,也为副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晚报和行业报、家庭报等的副刊改革.与此同时,不少都市报副刊也在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些原创性的改革与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也丰富了副刊的办刊思路.  相似文献   

2.
向敏 《编辑之友》2006,(6):77-79
绪言 《大公报》以"四不"方针和"文人论政"而著名,它的"社评"、"通讯"、"星期论文"和"副刊"深受时人的好评,被誉为"四绝".而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以下简称《文副》)作为《大公报》副刊的一种,被研究者认为是《大公报》诸副刊中学院气最浓的一个,"多为文学界大师们的宏论"[1],萧乾先生也曾说《文副》"登过不少精品"[2],创立初始就吸引了一批读者.《文副》存在了6年,共计出版了313期,在短命报刊泛滥一时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得享天年者.作为出版史和编辑史的一个案例,其盛衰兴亡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2003年8月改版后,由原来的对开四版扩大到四开24版(周六16版),版面增加了,内容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副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原来《巴音郭楞日报》副刊版面有一个综合性的副刊"天鹅湖"和漫画版"西域风"。虽然多年来"天鹅湖"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成为深受当地读者喜爱的知名专版,但有限的版面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 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鸡西矿工报是一张企业报,它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比共和国的年龄还长。鸡西矿工报的副刊作为鸡西矿工报的一部分,也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培养了一批批文学创作者。近两年来,鸡西矿工报副刊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来自煤矿生产一线的工人。上班时,他们就工作在千尺井下,下班后,他们把身边的人和事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通过副刊刊载,逐渐形成了鸡西矿工报副刊一个新的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7.
文学副刊是我国为数不少的专业报中不可忽视的重地。为进一步发挥好"副刊留客"的作用,本文提出专业报文学副刊在突出其"专"的特点的同时,要兼具一定的社会性,不断开拓发展空间,让其专业性与社会性实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周俊芳 《编辑之友》2013,(7):52-53,63
副刊是现代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吸引和培养固定读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普及,报纸副刊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网络时代报纸副刊的创新之路,首先是要改变副刊定位,其次是版面设定不能为文学而文学,第三是编辑策划丰富多彩的副刊内容,第四是要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副刊资讯。同时,要努力挖掘"草根文学",使其成为副刊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更精粹,为读者做好筛选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具体到副刊,基本上达成两项共识:一是副刊的新闻性.二是大副刊理念,如今的副刊已由过去单纯的文学副刊发展到生活、文化、教育、法制诸多领域.党报副刊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转型,从单纯的文学副刊转型为大文化概念、多种专刊相组合的复合式副刊.对党报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报纸文学副刊自20世纪初叶盛起,走过风雨百年.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作家摇篮”、“读者精神家园”的报纸文学副刊,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创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近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贡献巨大.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经济大潮下社会文化转型、报业新闻改革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堀起,文学副刊逐渐呈现萎缩退化之势.至新世纪初,全国报纸更出现“减副热潮”,一边是娱乐、消闲、家居、汽车、旅游合炖的“周末版”占领了高格调的文学阵地,一边是文学副刊招牌依旧,“园子”不再是原来的“园子”,变为消遣性、低级无聊、喁喁私语的“聊天室”.文学副刊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风光似乎一去不返.面对文学副刊在“减挤砍”下所处的尴尬局面,台湾作家龙应台发出了“副刊没落了”的叹息,一些文化人甚至喊出了“保卫副刊”的口号.唱“挽歌哀调”者认为,文学副刊的衰落是商业时代快节奏下的必然.拥有百年辉煌史的文学副刊,重创之下,真的会一步步走向消亡吗?  相似文献   

12.
偏爱副刊     
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特别是"五四"时期,副刊曾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先锋,"四大副刊"的鼎盛一时定格了当时副刊的繁荣历史。然而,当代报业的急速扩张使得新闻纸一纸风行的同时副刊的地位却每况愈下。时下各种新兴媒体的千帆相竞让报纸不得不屈从市场导向,改版势必"危及"副刊也已成"经验之举";浮躁的社会之风外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读者渐渐疏远了副刊赖以成名的文学、文化味道;报纸越来越强调新闻的快餐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得原本以文学为基本依托的传统副刊遭遇空前落寞……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文学副刊普遍存在格调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在情感观念上的起伏变迁视而不见,认为小小的副刊无法担此重任-而对生活中的小情调、小情感,却极尽铺张与渲染.这显然是文学副刊的误区,要让文学副刊真正成为反映社会文化思想的标尺,就要求编辑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副刊,在革新求变中为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5.
胡中惠 《记者摇篮》2007,(8):41-41,32
曾经辉煌一个世纪的报纸文学副刊已经风光不再。美人迟暮,英雄日老,曾经拥有相当数量受众,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作家篮"、"读者精神家园"的报纸文学副刊,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经济大潮  相似文献   

16.
文学副刊作为党报的艺术载体其生存规律亦与此相似。当我们注目文学副刊的兴衰之时,总会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历史背景,在二者之中找到其必然联系。我们很容易将思想潮流、权力制约、价值评价尺度视作气候因素来强调其对文学副刊作品的影响,却容易忽视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另一个因素——土壤,即作为文学作品终极消费的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17.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5):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报纸副刊不应成为小众文化 在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强调新闻性、信息性、休闲性的今天,曾经占有报纸一定版面的副刊正逐渐丧失文学品性。报纸副刊分为文学副刊、亚文学副刊和非文学副刊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崔伟 《新闻爱好者》2012,(22):66-67
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文学副刊,内容属性是文学艺术,表现形态则是媒体方式.这种边缘性的兼济身份,曾经令报纸的文学副刊魅力独具,卓然生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