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张羽 《今传媒》2003,(6):44-45
刊登在2002年7月4日二版消息《法门地宫丝绸揭展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陕西新闻奖消息一等奖。这篇860字的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题材新,价值大。陕西是文物大省,经常会有珍贵文物出土。但一些出土文物的保护却常常困扰着管理层和专家们。1987年4月从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大批唐代丝绸织品,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地下环境内,揭展困难,考古专家只好对其整体提取,存放于冰柜中密封保存。15年后,中德文物保护专家和管理层决定尝试对其进行揭展保护。世界著名丝绸修复专家安格利卡·丝里夫卡女士担此重任,成功揭展,使得法门寺地宫丝绸揭展保护这一世界文物保护科技难题取得重  相似文献   

2.
《箕子评传》给箕子以“第一子”的地位,也正如《夏商周年表》的确立一样,是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和大量出土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可信结论。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先生在故宫午门城楼上默默地埋首于丝绸文物研究的时候,我有幸听到他强调从考古发现、文物实物研究出发,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见。1956年前后,历史学家金灿然主持编辑《中国历史图谱》时,就请沈从文先生参加,并负责全书的图片编辑工作,在编辑组里就时常见到和蔼寡言的沈先生。记得有时他拿起古代丝绸服饰的图片,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多么美呀!”沈先生略带乡音的细声慢语,此情此景,记忆犹新。60年代沈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50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发明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后来,经过名的“丝绸之路”,中国人民又把丝绸技术和丝绸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丝绸已经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政治和化广泛交流的桥梁,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茧丝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栽桑、养蚕、织绸、印染、服装、贸易、教育、考古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比,在对于丝绸历史的研究方面就显得有些滞后,与我国作为一个丝绸的发源地、作为一个丝绸大国的地位是不太相称的,特别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丝绸史书。我们应该去填补这样的空白,与丝绸研究界共同努力,重振丝绸大国的雄风。这就是我们策划编写《中国丝绸通史》最初动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出版界应力戒浮躁袁元同志在《出版发行研究》2001·2撰文指出,出版界浮躁之风日盛,并举八例加以说明一曰“夺大奖”。为拔头筹,倾其全力,使尽浑身解数。“大奖”当然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但它本身并不能增强出版社的实力,把发展目标定在“大奖”上,实在是本末倒置。二曰“出‘天价书’”。各种“丝绸书”、“羊皮书”、“金箔书”、“金版书”源源不断地推出,并且皆“编号出版”,印后即毁版,自然身价百倍──定价底线是五位数。这种“书”,也许适于收藏、适于“保值”,也许适于炫耀和夸富,或许更适于“得体”地行贿,只是不适于…  相似文献   

6.
元旦·春节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意思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谓之“元正”;晋代瘐阐《扬  相似文献   

7.
月18日,已走过75年发展历程的《新民晚报》推出新版试刊。改版后的《新民晚报》加大了新闻版面比重,天天26个新闻版;整合专副刊资源,推出“星期天夜光杯”、“国家艺术杂志”等一批新的周刊;版面视觉效果也由穿插式变为模块式设计。《新民晚报》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老晚报,这次改版是她自1998年1月1日第四次改版以来最大一次改革动作,体现出这张老报纸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特质。就在《新民晚报》改版的同一天,北京报业市场创刊第二张晚报———《法制晚报》。《法制晚报》的前身是北京政法委主办的《北京法制报》,在去年底的报刊整顿中…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自11月23日上海《新民晚报》披露钱钟书先生状告《围城》(汇校本)作者侵权一案后,“汇校”成了一时的热门话题。我对“汇校”、“(?)校本”不甚了解,贵刊是专门研究图书及图书馆学的刊物,能否就此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读者徐燕1993年12月10日  相似文献   

9.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1,(4):2-3
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播出2月18日至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首播。该片以政论和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诠释“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播出2月13日起,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制作的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开播。节目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成果的考古项目为主要目的,聚焦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物》杂志创刊于1950年1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以后,被迫停刊。但是,文物考古工作并未完全停止。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出于对祖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冒着“重业务、轻政治”的风险,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事艰苦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些发掘或发现,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作些简略的报道以外,许多具体材料,没有发表的园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于1971年7月22日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其中提到“《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三种杂志拟复刊,以应国内外之需要。”周总理亲笔批示“同意”。总理批示《文物》  相似文献   

11.
作为赛博、废土等朋克风格的衍生,“东方”朋克强调中国传统要素与视觉符码紧密结合。从追光工作室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到刘宇昆的丝绸朋克,“东方”朋克以景观要素的现代性垒叠为编码,以产生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为解码,筑就现代性基石;以现代性反抗内核的延展和二元三界的创新建构进行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重构;在流动、融合的时空特色和现代性反思中与元宇宙互动生成,体现了中国话语在朋克文化这一亚文化现象中的发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灵魂鸟与引魂鸟的传说。灵魂鸟是民间信仰中人死后灵魂所化的鸟。崔豹《古今注》说,楚怀王死后,就“化而为鸟,名(曰)楚魂”。故楚人招魂,备有一种供“魂鸟”蹲栖的“秦篝”。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篝,竹笼,以栖魂者。”据《荆楚岁时记》,楚人还惧怕一种“鬼鸟”传说它是一个受恶婆婆虐待而死的女子的怨魂所化,亦名“姑恶鸟”。古蜀帝杜宇死后,灵魂化作杜鹃鸟。左思《蜀都赋》所谓“鸟生杜宇之魄”。《搜神后记》卷一,载辽东人丁令威入灵虚山学道,仙化蜕形为一只鹤,飞回故里华表的顶端,口吐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相似文献   

13.
《大话西游》火爆媒体、“星火燎原”、倾倒无数少男少女,正如柳永词火爆当时,“有水井处皆有柳词”一样。当年的盛况,与当今的《大话西游》热拼接在一起,肯定会构成类似“蒙太奇”的绝妙镜头:一边是凄迷冷艳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边是甚嚣尘上的“欢呼”、“喝彩” 的“无厘头”话语、氛围。据说,《大话西游》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年到四十的有效尺度,年过四十的人很少有欣赏甚至看过《大话西游》的,年轻人是内地的《大话西游》“迷”。 “四十”在孔子那里是人生“不惑” 的年代。往事越千年,“四十”的现代中国内地成人是否就“…  相似文献   

14.
《无锡县报》自1982年底开辟《科学园地》专栏后,几乎以每周一个整版的篇幅宣传科普知识,至今年4月底,这个专栏已出了350期。“《科学园地》帮我夺高产”、“《科学园地》使我走上致富路”、“《科学园地》是不见面的老师”……读者的厚爱溢于言表。实际、适用、通俗,是我编辑这个专栏,进行科普宣传的一点体会。实际。根据县报的读者大多在农村这一特点,《科学园地》的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多种经营知识为主,同时配以卫生、生活知识。在宣传农技知识方面,辟有《当前农事》、《植物保护》、《农事顾问》等栏目,经常性  相似文献   

15.
状若“天书”的中国古谱译解之繁难,使国际性的中国乐曲考古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王德埙先生在“乐曲考古”概念和建立“乐曲考古学”学科构想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它是论述乐曲考古学这门新学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通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其构  相似文献   

16.
“苏阿姨”在苏州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她最早在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出现,是六十年代初期,那时不过是《知识与生活》节目中的配角。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口吴侬软语的“苏阿姨”重新出现在苏州电台的专题节目《大众生活》中,立即受到听众的欢迎。在听众的呼唤下,1987年“苏阿姨”终于自立门户,挂牌主持《苏阿姨谈家常》节目。从此,这位学识渊博、亲切热  相似文献   

17.
苏南养蚕植桑起于何时,史无可考,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吴越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饲养家蚕了,在吴兴钱山漾遗址、河姆渡遗址、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等地发现了家蚕丝织物和纺织工具,充分说明苏南养蚕历史的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丝绸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守江东的孙权曾专门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隋唐时代,江南丝绸业发展更快,据《吴郡志》载唐之土贡,考之《唐书》所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明清苏州丝绸生产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据清《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相似文献   

18.
1985年7月创刊的《消费报》,在茫茫报海中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小阿弟:四开周报,可谓“小报”一张。然而,纵观其创刊来的文章,不乏名家佳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界宿将、8旬高龄的顾执中,不仅乐意出任《消费报》特约记者,还不吝挥笔,先后在《消费报》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特别是在一次政协会议期间,顾老一连为《消费报》写了五篇文章。也许可以这样说,两年多来,《消费报》是顾老发文篇数最多的一份报纸。名人如此支持、扶植“小报”,实令人钦佩。由此使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来。凡是摇笔杆的人,都会遇到一个知名度的问题。新闻工作也是如此。于是乎,在一些新闻工作者眼里,不该有大小之分的报刊杂志居然有了“大”、“小”之别了。且看他们如何区别对待——眼睛往往只盯着大报大刊,至于那些“小报小刊”,则对不起——不屑一顾。为什么有些“小报小刊”的稿源不足或约稿  相似文献   

19.
人们很难想像,世界上最先提出“信息战”理论的,竟是信息产业比较落后的中国的一位年轻人。他叫沈伟光,1985年他写出《信息战》一书时,才26岁。美国著名战略研究员在《信息战与美国国家安全》一文中说:“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国的沈伟光先生”。 沈伟光刚写出22万字的《信息战》一书时,有人觉得是天方夜谭。有那么发达的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20.
许广平同志说过:鲁迅“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因之他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慰的纪念》)而这些知识的得来,是同他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密切相关的。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为了辑录《会嵇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就埋头披览古说,遍寻野史笔记,曾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和府中学堂图书馆借阅古籍,即所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云云。鲁迅在图书馆里研读很认真,常常是边读书边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