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盛国 《考试周刊》2011,(85):19-20
作为贞观年间最重要的诗歌类别——宫廷唱和诗,历代以来评论褒贬不一,但多集中于对其文学价值的否定与文学史功绩的肯定两类片段式的评判上.鲜有将宫廷唱和诗结合政治经济背景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起来研究其发展脉络。本文试图通过对贞观年间宫廷唱和诗进行全方位剖析时解读出演进过程中暗藏的“对立诗论”实践的线索。以理清脉络,从而加深对贞观年间宫廷唱和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横贯高宗朝的"龙朔变体"是初唐宫廷诗风的一次重要"新变"。政治格局的激烈变动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微妙转换,使宫廷诗人的人员构成、文化心态及人格特征等发生了与贞观宫廷诗人颇为明显的差异,导致富丽谄媚的"颂体诗"畅行一时。"才优而行薄"的人格嬗变,使贞观宫廷诗人对帝国气象的颂美衍变为对帝王的无原则的阿谀。献媚邀宠、感激恩荣的"欢愉之辞",感情苍白,诗风趋向浮虚夸饰,诗歌语言上就成了繁芜雍密的"浮肿"。由许敬宗、李义府辈开创的"颂体诗"经过他们及其追随者的"自我颠覆",已走到了"绝境",由此引起的不满和反驳也就成了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1,(1):94-99
明代题画唱和与明代绘画的发展几乎同步,可分为三个阶段:洪武至弘治年间为第一阶段,正德至隆庆年间为第二阶段,万历至崇祯年间为第三阶段。明代题画唱和具有群体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中,京城官员的题画唱和台阁色彩明显,多北地风景;吴中文人的题画唱和生活气息浓厚,多江南风物。同时,明代题画唱和具有画与诗相互生成的关系,一方面题画唱和孕育唱和诗集,另一方面唱和活动造就题画唱和。研究明代题画唱和具有多重意义:题画唱和作品既有文献辑佚的作用,又有书画鉴赏的价值,它还是变相的小型"唱和诗集",足以扩大和补充明代唱和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许昌唱和集》是叶梦得任职许昌时与诸公的诗社唱和集。绍兴年间由叶梦得整理成集,淳熙二年韩元吉、苏岘组织刊刻。是书收录了许昌诗社的诗人唱和作品,而参与许昌诗社的文人分别隶属于北宋三个文学家族,这就使得这部书在文人雅集唱和的同时,有了文学家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6.
宋孝宗隆兴年间王十朋任职饶州,与洪迈等人结楚东诗社,以诗筒传递的方式次韵唱和。诗社唱和诗歌分别辑有《楚东酬唱集》和《楚东酬唱后集》。虽然这两书今皆已亡佚,但通过对现存文献的梳理,探寻这一社集诗选的刊刻情况、收诗内容,对于考察孝宗朝唱和诗歌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逸是宋代江西诗派重要诗人之一,诗作至今存有200余首。其中唱和诗占23%,这些唱和诗从题材上分为三大类,即友情唱和诗、闲情唱和诗、褒扬唱和诗,从中不仅能够窥探出谢逸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与淡泊功名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儒家伦理品格,而且其友情唱和诗展现了谢逸与江西诗派其他成员的交往、切磋诗艺的情形,抒发了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8.
谢逸是宋代江西诗派重要诗人之一,诗作至今存有200余首。其中唱和诗占23%,这些唱和诗从题材上分为三大类,即友情唱和诗、闲情唱和诗、褒扬唱和诗,从中不仅能够窥探出谢逸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与淡泊功名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儒家伦理品格,而且其友情唱和诗展现了谢逸与江西诗派其他成员的交往、切磋诗艺的情形,抒发了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9.
从三方面对元白唱和诗与欧梅唱和诗在题材内容上进行了比较。认为欧梅唱和诗与元白唱和诗都有表现现实政治的内容 ,但欧梅唱和诗显得淡漠平和一些 ;在表达友谊方面 ,欧梅唱和诗在以悲情寄怀的一般模式外 ,强化了以文交友的内容 ;在描写世俗方面 ,欧梅唱和诗直接受到元白的启发 ,欧梅对唱和诗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化 ,也极大地拓展了世俗化题材。欧梅唱和诗在题材内容上对元白的继承、超越和创新 ,反映了唱和诗这一特定文化载体在题材内容上的某种稳定性 ,同时 ,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及其文人心态对唱和诗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11.
受一些文学史的影响 ,杨亿多被人们看成是“宫廷侍臣”、“御用文人” ;其作品多有优游岁月、富贵意态的描摹和清客闲趣的抒发 ,充溢浓重的馆阁气息和雍容闲雅的情调。然而 ,从杨亿在处州任上“政尚宽大 ,致岁丰稔 ,民咸德之”的政绩 ,其唱和赠答诗和感事咏怀诗多真情实感的流露 ,有自然质朴之风格 ,得出的结论就与前述说法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三月三日上巳节是一个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节日。从魏晋时起,伴随着人工曲水、禊堂等专用设施建设的完成(主要考察华林园),上已宫廷招宴诗会逐渐频繁,侍宴诗唱和随之活跃,一种歌功颂德的宫廷化创作倾向也因此悄然生发。当然,魏晋只是上巳诗宫廷化的萌芽期,它的全面宫廷化是南朝以后的事。本拟就前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吕美荪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性格豁达旷放,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其诗作极多,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浩叹,又表现了自己幽栖的心境和对各地景物的妙赏,同时还有很多唱和、赠别怀人之作。吕美荪的诗不仅想象奇诡、壮观、飞动,而且体现了"力"的二律背反与"力"的平行四边形状态的特点,同时又极具"游"的风神。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曾于元和十年到长庆二年间三次往复经过商州,留下了与商州相关的诗歌15首。这些诗歌展示了白居易于仕途人生转折时期思想发展、情感变化的脉络。"山水文化篇"揭示了商州的秀美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给予诗人的精神慰藉和影响;"友情篇"展示了商州途中白居易与友人特别是元稹之间深挚的友谊;"仕途心路篇"勾画了诗人"官隐"思想逐渐产生的过程。与白居易的商州诗相较,元稹的商州诗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唱和的是诗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交流感情,表示感激,用互赠诗词歌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唱和诗源于魏晋时期,一直发展到唐代最为昌盛,大量唱和诗都出自诗人与诗人、诗人和帝王、以及诗人与僧人之间,现如今大量学术成果表示,诗人与诗人之间相互赠送的唱和诗数量最多。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虽然和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唱和诗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在《全唐诗》中就有记载大量篇幅的诗人与僧人之间互赠的诗词歌赋,本文主要分析唐朝时期,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的特点以及缘由。  相似文献   

16.
"宫怨诗"的写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唐代的"宫怨诗"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征:唐代"宫怨诗"的作者众多,在诗坛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代的"宫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唐代的"宫怨诗"具有委婉含蓄、以少总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元明之际吴中文人最重要的活动方式是雅集结社,而"以诗唱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文艺活动。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他们"以诗唱和"的方式存有以下演变特点:在早期,由于能在同一时空下唱和,他们更多采用同题赋诗、分韵赋诗、次韵诗、题画诗等方式;当不能在同一时空下唱和时,他们更多采用赠答诗的方式;当赠答都无法实现时,他们以"异地同调"的方式在画上题咏。相对应的便是,其唱和诗中投入的情感分量越来越重,而且情感愈发趋于压抑、沉重与悲哀。而这又关涉到鼎革之际文人唱和方式与文人心态、诗学思想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韩愈与孟郊是驰名贞元、元和年间的著名诗人,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韩愈是诗文兼长的大家,文坛上交游极厂—,诗歌唱和者也很多。但诗中知音,却无如孟郊者。《旧唐书·孟郊传》称:“韩愈一见,以为忘形之契。常称其字曰东野,与之唱和于文酒之间。”翻检韩孟诗集,自贞元八年(792)到元和九年(814,是年孟郊去世)之间,韩孟之间的赠答诗有二十余首,联句十余首,共三十余篇。是同期中唱和最多的。 本文拟从考察韩孟交游入手,对他们各个时期的唱和诗进行考证与分折,以期为探索韩孟诗派的形成、队伍、风格等做些资料准备与初步尝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概述中唐唱和诗发展的历史,着重探讨中唐时期唱和诗的新变。并试图把唱和诗的发展与新变放在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唐得以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下来讨论。我们将着重探讨科举考试对新型唱和群体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唱和诗题材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先唐诗中的棹歌渊源脉络作简单梳理并将棹歌分为民间创作和文人之作两类。棹歌在内容上主要是民间的水乡爱情,文人的寄情言志、宫廷唱和以及行旅风光。艺术表现及影响方面,对时空张力下的爱情魅力、津女救父的典故、棹歌的南方化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