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神六”飞天的115小时32分钟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时长110小时。其中.直播节目总时长74小时 10分钟.以设在8个国家纵横超过上万公里的26个直播点、 8个演播室、36位嘉宾参与的阵容,创造了央视对同一新闻事件直播报道规模最大,布点最多、直播时间最长的纪录。对这个具有高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进行的全面.同步的报道.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持续关注.刷新了新闻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通过对新闻频道.CCTV-4和CCTV-1综合收视分析.探索专业新闻频道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优势,以及观众对不同报道方式的收视规律.将会更好地发挥专业新闻频道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提高新闻频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直播是把“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帮助,直接送到观众面前,也就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让观众直接目击新闻事件现场,感受现场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郑涓 《视听纵横》2003,(3):112-113
直播作为一种最能发挥和体现电视优势的传播方式,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从而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因此,备受各电视台关注。同时直播也给电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基于机顶盒的时移收视和基于互联网终端的收视中,观众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电视剧、综艺和电影,其收视曲线和电视直播呈现出大体一致的运行趋势。同时与直播收视相比,时移收视排名更优的节目具有人物或项目复杂多样、角色交错互渗、情节起伏剧烈且指向多元、知识信息量大等特点,并能加大年轻、高学历观众的比重,强化节目市场定位,实现目标观众精准到达。电视媒体踏踏实实做好直播节目,瞄准中青年、中高学历观众,在内容设置上切合时移收视规律,并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兼容各种视频节目,满足观众的自我表现和窥视他人的欲望,才能适应新的收视环境,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多屏共赢。  相似文献   

5.
湖北卫视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电视直播民生新闻栏目《现在直播》,将演播室直播和外景现场直播相结合,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电视信号传达给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广大观众梦寐以求的“与新闻事件同呼吸”。《现在直播》栏目2004年12月8日推出,一年多来,创造了收视奇迹,已经成为湖北最受欢迎的新闻栏目。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主持人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无关系,主持人王琼真诚亲切、灵活随意的主持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魅力,备受观众欢迎。《现在直播》的主持人王琼有着契合直播民生新闻栏目的、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她性格随和、乐观,…  相似文献   

6.
广播影视     
《传媒》2008,(6)
抗震救灾电视节目创中国新闻直播和收视之最记者日前从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获悉,5月12日至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观看,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和收视之最。  相似文献   

7.
“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是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也是中央电视台今年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报道任务之一。从10月12日飞船发射到lO月17日飞船返回,6天时间里,CCTV—1和CCTV—新闻并机直播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环宇的全过程,第一时间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突破;CCTV—4、CCTV—9也对“神六”飞天作了全方位的直播。 “神舟六号”直播期间,这4个频道的总体收视份额达16.11%,比上一周提高了5个百分点,较“神州五号”直播期间的收视份额(14.02%)提高2.09个百分点。而在10月12日发射当天,中央电视台十五个频道的总体收视份额达到43.31%,仅次于今年2月8日除夕的收视份额(44.31%)。 直播:开创多个历史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直播的魅力     
杨力 《新闻窗》2005,(2):12-12
新闻直播强烈的时效性和现场参与感,决定了新闻直播比录播更能获得受众的喜爱,而且新闻直播的层次越高,难度越大,越是对观众具有无穷的魅力。录播与直播,虽只一字之差,可其难易程度的差别却是相当大的。处于直播状态的新闻主播,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在发生的同时传给观众的,不可能经过剪辑、修饰。《直播贵阳》的主播扬光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闻节目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观众不仅仅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更希望在第一时间获知第一手的新鲜资讯。时效性和现场感就是催生现场报道的温床,也是吸引观众收视兴趣不可缺少的途径。当“纪实”作为一种特定样式被中国电视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优势与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云 《记者摇篮》2009,(10):57-57
新闻事件实时直播使报道更具时效性,真实感、现场感和强烈的参与感,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运作过程中新闻实时直播也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和弊端。  相似文献   

11.
钱立磊 《新闻世界》2010,(7):104-105
随着电视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获得的需求,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新闻应运而生。安庆电视台《天天直播》栏目以关注民生的本地化策略,成为当地电视收视的一片绿洲。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有突发新闻事件首先要看天空电视台,这已经成为英国民众的共识,多年来,天空电视台凭借24小时新闻直播赢得了观众的遥控器。而在BBC,直播也成为新闻竞争赢得先机的利器,BBC新闻中心共有3000人,新闻节目中,70%都是直播连线,每天BBC有25辆  相似文献   

13.
丁策 《新闻世界》2012,(5):68-69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受到观众的欢迎,很多省市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这也对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要“说新闻”,要以优化传播效果,满足观众收视愿望为目的,富于创新,注重故事性表达、平民化诠释、趣味性包装等等。  相似文献   

14.
永康 《新闻采编》2004,(1):27-28
新闻事件直播,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也是电视的独特优势所在,越来越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直播更能把信息的全息状态迅速传递给观众,满足现代受众的知情权,因此,同传统新闻相比更具现场感,更有冲击力,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电视台十分惯用的手段,而我国由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观众对新闻的时效性期待越来越高,大家希望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到与现场同步的信息,同时希望能够在观看现场直播的过程中,体验新闻现场的人的情感和感受。而电视新闻直播,恰恰满足了观众的这种心理诉求。以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直播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两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直播是把“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帮助,直接送到观众面前,也就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让观众直接目击新闻事件现场,感受现场发生的一切。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屏上,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亮点,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1997年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合龙、长江三峡截流等重大事件进行同步直播报道,产生了巨大影响。1998年、1999年朱基总理答记者问、克林顿总统访华、抗洪救灾、澳门回归、上海99全球财富论坛年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相…  相似文献   

17.
今天,电视直播这一形式给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越来越为广大观众所认可和欢迎,同时也给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电视新闻直播在突出新闻事件的"不可预见性"上力度不够。直播所展现的新闻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是节目产生悬念,进而满足观众好奇心,最终提高收视率的最基本因素。如,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现场直播,尽管直播的时间是可以预见的,但它的结果却不能预测,于是投票紧紧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据调查,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收视率超过了70%。可以说,电视直播新闻事件的不可预见性造就了它的高收视率。但是,就目前绝大多数直播节目来说,直播中不可预见的东西太少,对很多直播节目而言,太多的预先设计削弱了直播的魅力,使直播成为一种摆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峡截流的直播。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记者失去了现场反应的能力,在没有现成的准备时,就变得言语迟钝了。所以,直播要在一个既有一定准备、又有现场发挥的松紧有度的状态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讲究编排策略打造节目兴奋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档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如何才能留住观众锁定频道,关键是靠不断打造节目的兴奋点,激起观众的收视欲。这一个个兴奋点不光指节目的内容,还要通过适当的编排来设置。  相似文献   

19.
《直播大事件》是湖北经视为了打造频道影响力、抢夺频道话语权、制造眼球效应的一档新闻事件类直播栏目。从2013年9月至今,已经进行了近50场各类大事件的直播。节目以事件为向导,突出对突发事件,城市重大建设工程进展等市民关注的话题,进行直播报道。由于直播的形式使其极具时效性,受到观众的高度关注。其直播时段的省,市网收视率在同时  相似文献   

20.
马工  安涛 《新闻前哨》2005,(11):51-51
近两年来,一批以“民生新闻”为旗帜的电视新闻栏目, 已开始深受观众的喜爱,如湖北经视推出的《经视直播》栏目,湖北卫视推出的《现在直播》栏目,目前在湖北地区,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这些“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的“民生新闻”节目,为何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观众认同,这都与民生新闻具有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