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笨花》看方言词语在小说中的表现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建中  唐健雄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1):124-126,136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特别是方言词语的频频运用,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浓郁,历史氛围更凝重,人物形象更鲜明,为<笨花>增添了"笨"色,也显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变化.方言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文学创作中运用方言词语须得体适度,<笨花>为小说写作恰当得体地运用方言词语提供了一个颇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汉语南方方言在表达性别标记时,无论用词、语序,还是语法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异,而北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文主要以河东方言作为参考点对南北方言词语中的性别标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陈忠实的作品使用了大量关中方言,为我们细致展示了陕西的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陈忠实文集》收录了1978——2003年以来陈忠实的小说、散文、言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本文从读音、释义和书写等方面对《陈忠实文集》中的关中方言词语进行例释,希望可以加深读者对于其作品的理解和关中方言特点、民俗风情以及地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方式会影响作品的艺术魅力。常见的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较为艺术的大致有以下几种: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主要性格等;让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让人物一出场就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层层铺垫之后再让人物出场;描写环境、展示背景以引出人物。  相似文献   

5.
方言词语是充实共同语语汇的重要来源,也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小说写作运用方言词语应斟酌必要性,讲求准确性,遵守规范性,考虑可读性,注意协调性.铁凝小说<笨花>频频运用方言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对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营造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也有一些用例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解释这些词语在小说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力图说明方言的运用使沈从文小说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对象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社会生活核心的人,是人的整个心胸和灵魂。心理描写是作家创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有重要作用。列宁说过:“小说的整个主题包含于个别的情节中,包含于对一定典型的性格和心理的分析中”。小说的特点就在于:作家可以大谈人物的性格,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听到人物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它代表了《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小"人物,作者能够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之间毫不雷同,各有千秋,主要是娴熟地运用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通过对人物言和行,小说细节、矛盾冲突事件的描写,来塑造人物。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小说中各种小人物,使小说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9.
《黑冰》是英国作家凯特·肯尼迪的小说。在此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各个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研究该小说主要人物比利父亲、比利和贵妇人的性格特征。作者认为,比利父亲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观念落后、自以为是;心胸狭窄;比利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有心机、冷酷、残忍,有主见、敢于表达自己意见;贵妇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低俗但爽直、贪财、自私。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倾向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艺术手段,特别是小说,在艺术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人物塑造的是否典型,人物的形象是否鲜明.一部好的小说,他的人物是活在读者的心中的,有时人们可能忘记了作者,但书中活生生的人物却使人难以忘怀.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生命.小说《子夜》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表现了茅盾惊人的艺术才能.《子夜》一共有九十多个人物,组成了复杂的人物画廊,三十年代初那个病态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在作品中几乎都有他们的典型代表.在《子夜》中,有官僚买办、有民族资本家、有他们的经纪人;有地主、有封建遗老阔少;有工人、农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还有工贼把头、律师、诗人、教授、大学生,有投机的政客,失意的军人,还有一帮小姐太太以及交际花、暗娼等等,这些人物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复杂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11.
传统小说经验和现代小说修辞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它是古希腊修辞理论和诗学理论的光大和延展,是现代修辞研究复兴的结果。小说修辞是小说家为了控制读者的反应,“说服”读者接受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价值观念,并最终形成作者与读者间心神交契的关系而选择和运用的相应的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活动,作为实践,能显示作者某种意图和效果动机。  相似文献   

12.
都昌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被动标记是"驮"。"驮"字表被动,主要分布于赣方言区,以及周边受影响的江淮官话区,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通过语料库收集语料,对历史上各时期"驮"字语义进行分析,发现"驮"字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由本义"背负"发展为遭受义"挨、受",又从遭受义语法化为被动义,成为一个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13.
叙事作品的伦理是个体视域下,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构建具体道德观和伦理意识,以及读者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的一种伦理价值. 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别让我走》承载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故事情节的选择、故事人物和隐含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流露,则是读者进行伦理判断的依据.围绕小说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本文通过援引修辞叙事学理论,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着重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伦理判断,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安庆方言叹词在黄梅戏中使用频率极高,它们不但音节结构多变,句法位置灵活,而且艺术功能显著.无论单音节或双音节,无论做独立语或独立成句,也无论出现在线性结构的什么位置,安庆方言叹词都能够强化黄梅戏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人物情感表达的力度,凸显人物的身份个性,推进戏曲情节的发展,从而成为黄梅戏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突出表现为悲喜交加。为实现这一追求,鲁迅尝试了多种叙事技巧。首先是多种叙事视角的有效选择与叙事方式的滑入。其次是让小说人物的声音与隐蔽的叙述者的声音构成反差,形成小说中复杂的双重声音。最后,在小说语言的选择上,有意打破日常语言规范,使用陌生化手段,产生冷峻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中的《莺莺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与原作相比,林语堂翻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和内容方面均有改动.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通过分析《莺莺传》编译策略,探究林语堂译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以期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17.
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政治性题材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之一"京"的形象解读,探讨《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能够展示马尔罗通过此著作向读者们展现的一个男性的世界,里面有爱、有恨、有死亡、有孤独。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有没有否定标记出发,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讨论临沂方言中否定词的用法。有否定标记的否定词"不"类、"没"类和普通话有很大不同,"孬"、"哪"类、"算完"等没有否定标记的词语表现出临沂方言浓厚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中心理论强调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解读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托妮@莫里森的<娇娃>以它独特的人物身份不确定性,通过客观的展示,为读者的各种解读提供了可能.小说在吸引读者积极参与阐释其意义的同时,展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肮脏、人们又最不愿意启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