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由我校哲学系徐文明所著的《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一书 ,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最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 ,进行了十分精细的分析 ,揭示出了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最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发展线索 ,梳理出了禅宗与传入中土的各种禅法之间的关系 ,以及由此发展到禅宗之禅的一些内在规律。本书对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发展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作了相当精要的概括 ,即由小乘禅的自力自修自解脱 ,到大乘禅的勤修念佛依他力解脱 ,再到最上乘禅的自性是佛 ,自悟自渡这样一个辩证综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马祖的禅学地位得自于了所独立的洪州禅系及其禅学思想。“触类是道”是马祖禅学的基本特色,而“平常心是道”则是其禅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马祖创建了顺乎自然的生活禅的禅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1 随着禅宗哲学思想对唐宋时期士大夫的普遍濡染,用禅学观念来比喻、说明诗歌艺术特征的情形勃兴于诗坛。其中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代表性意义的一部著述。“以禅喻诗”,就是严羽首先明确提出来的。而实际上,《沦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宋人论诗“借禅以为喻”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4.
马祖道一是江湖禅宗江西禅系的缔造者。江西禅系在二三代间如火如荼,蔚为大宗,主要得力于马祖禅学革新上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一是完成了禅宗本体论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化,使禅宗由六祖以前的“缘起性空”、“唯识无境”,一变而为心物、理事同一同真。二是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位一体的禅法,缔构了以“直显心性”为宗旨的禅法体系,为禅宗提供了普及速成效应极强的明心见性武器。  相似文献   

5.
空、佛性、禅心、平常心、个体心灵、道、法门等范畴是佛学与洪州禅学共用的核心范畴,但洪州禅学对上述范畴都作出了迥然不同于传统佛学的阐释。这种阐释是在深入汲取老庄哲学精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是这种与传统佛学迥然不同的阐释,确立了洪州禅作为中国佛教独特的学理和实践方式,从而使禅宗在神州大地上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6.
禅宗南北分歧,后世常为之感叹。在中国禅宗史的“经典叙事”中,北宗禅在宋代以来似乎只是中国禅宗史的一个注脚,甚至几近消失。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考察了楞严学背景下晚明时期北宗禅的历史图景,并由此指出:北宗禅在历经千百年之后,终于在《楞严经》的流行的背景之中获得了合法性和话语权;楞严学背景之下的北宗禅,在晚明时期成为禅学思潮讨论的一个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佛教对自身传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有唐一代,禅学之风吹袭诗之园圃,诗人慧心妙笔援禅入诗,如树因风着蕊,如风敲枝落花,落英缤纷,多是诗家绝妙好诗。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更是把诗与禅妙合无垠,使之显现幽然的佛影禅光。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山居秋暝》就是入禅宗的声律妙诠。诗人淡淡几笔勾画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平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给人清幽深邃的美感。然而,只看到诗中画还不够,还要能领略诗中另一番迷魅禅境。沈德潜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其实诗中还是应有些不太直露的禅语,才能引领我们步入清妙空灵的禅境。  相似文献   

10.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禅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灵感与智慧。对于禅学造诣颇深的王维来说,佛教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生活情趣、艺术思维及审美观照方式无不与禅宗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王维常乐于禅,其诗往往能流露出一种禅悦的清新与空灵,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让禅与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在中国古代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及其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宝库。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不仅是禅宗禅学思想的纲骨,而且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这个命题把“道”(禅)、“心”、“悟”等重要范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禅宗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展示出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的丰富内容。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史就是这些重要范畴不断发展、演变从而使生命美学不断丰富、变化的历史。在中国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马祖道一所创立的洪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汉代禅经翻译作了初步研究:从安世高小乘禅观到支娄迦谶大乘禅观,我们发现此二禅系在中国汉、晋时期的流布,为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起过重要作用。安般数息的传入与中国道家方术之吐纳养生相似,形成佛道式的禅学;二系禅法"定慧双俱行"的特色加速印度禅的过渡;念佛禅法首次传入中土,开启净土思想的先驱;大小乘禅观的相互辉映,更加助长禅学扎根于中土。中国禅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与文明举世共赌,但我们必须回溯于汉代禅经翻译之功,毕竟那是中国禅宗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理学与禅学     
宋代禅宗,义理发挥殆尽,而开始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儒士参禅,援禅入儒,赋予儒家学术新生命,构建起体大思精之理学。其开山者周敦颐以“无为之诚”,“无念之静”,阐述儒学;程门以“不动心”固其心志,以禅理而立易理,为理学开启发展之路;朱熹抑杨并兼容禅学,确立了理学的思想体系;陆象山于谢、张之后,标出“心即理”的命题,以一心涵盖天理,实为禅宗思想对儒学长期渗透的结果。总而言之,宋代儒学之新也就新在禅学,其新兴之根也就在禅宗!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6.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较早的石刻材料《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和后出的禅宗典籍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晚唐时代临济义玄和其弟子孔存奖(即奖公)在河北弘法的情况,期冀能由此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临济禅的发展轨迹,以及作为割据型藩镇的河朔地区的文化面貌。据《奖公塔碑》所载,孔存奖本为幽州人,在盘山接受最初的佛学教育,习禅法,后来拜临济义玄为师,到魏博镇大力弘法、敷导民俗,被视为“当世如来”。这体现了同为河朔藩镇的卢龙镇与魏博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竞争。而后出的禅宗文献只着力强调奖公继承义玄的禅法,将义玄塑造成具有预见政局的能力的“神僧”,叙述他在幽州地区的法嗣的事迹。这一切都是为了建构一个更为清晰地传灯谱系、编撰本宗的光辉历史。  相似文献   

18.
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佛”即被佛缚,把“心”、“佛”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中期以来,临济宗的迅速兴盛及其对禅宗南岳系“触目是道”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为宋代咏物诗带来了“借物说禅”的创作旨趣。这种“咏物即是说禅”的观念,赋予了宋人观察身边事物的清净法眼,从而使得大量前人较少关注的物象进入诗人的视野,部分原本并无禅意的诗歌意象如蹇驴、桃花等也发生着禅学化演进。在“触目是道”和“见色即见心”基础上产生的“言用即言体”的咏物诗创作手法,成为宋代禅宗诗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影响到宋代文人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临济宗的兴盛及其禅学理念的传播为宋代咏物诗的新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禅宗史上五祖弘忍门下弟子众多。关于其一世法嗣,佛教史籍记载各异。兹结合《楞伽师资记》、《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五灯会元》等著述,对此问题予以综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