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许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刚刚学了架势就急于想了解各个招式的用法,以为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其招式也一定很特别。我认为这是不明白太极拳技击与拳理、拳法和招式间的关系,对太  相似文献   

2.
技击性是武术的主要技术特征,不同的武术在技击特征及价值取向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技击性进行比较分析,以区分人们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一、实战融合存在问题:由于部分学校担心出现安全隐患,在安排武术套路学习时,将武术的技击性特点渐渐淡化,课堂内容主要以学习套路动作为主,缺乏实战性和实用性。再加上大多数教师并不是武术专业出身,专业技能差、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兴致不高,甚至厌学。解决策略:武术的技击性是武术套路的精髓,缺少了技击性的武术套路就变成了表演的"舞"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实用性较为感  相似文献   

4.
翁心诚 《精武》2009,(9):58-58
我赞成刘强女士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提倡太极拳的技击攻防意识意义不大”(《中华武术》2008年第8期第13页),不过,就中老年修炼者而言,还必须明确提出:练太极具有非技击性。这样提势必有几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似乎令人困惑。  相似文献   

5.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而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套路中渗入了很多非技击性因素,比如健身、修身、观赏、娱乐等。为什么武术套路会集多种非技击性价值因素于一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试图以太极拳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来研究阐述武术套路形成过程中非技击性因素是如何渗入并影响武术领域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有三性——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其中最基本的为技击性。“技击性”乃武术之灵魂所在,电是武术得以长久赖以发展的支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受现代散打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技击性逐渐削弱.武术越来越走上科学化、大众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也各自走着自己不同的路。  相似文献   

7.
从中泰争霸赛谈武术技击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中泰争霸赛所传递出的一些信息,对中国武术技击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提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武术得以传承延续的根本。应在当前发展武术健身性、体育竞技性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各种技击术,加强对武术技击的理论研究和实战交流,找准适合武术技击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表现形式,推动中国武术技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套路是演练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武术审美之旅,但长期以来武术技击本质论限制了对套路审美特征的认识与探索.研究认为:武术与舞蹈同源是武术套路艺术之根;武术套路不是便于记忆的技击术,也不是技击初学之门,而是运用技击元素的艺术创作;动作名称的想象以及“对手”的不在场,体现出武术套路已从技击走向审美;形似、不似、不似之似构成了武术套路审美的3个境界;武术套路超越技击的现实性、功利性、工具性,进而达到一种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从武术的技击性、表演性、健身性等三个方面,对武术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进行分析。一、技击性始终是武术发展的根本方向。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击败敌人,是建立在这一基本目的之上而产生和发展的。武术的技击方法,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通过动静变化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技法,技...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从逻辑上将以套路为主要技术对武术套路的传统武术对技击的超越进行梳理,为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判断提供 新的思路。研究认为,由于对武术技击性定位模糊造成运用纯粹的技击标准来限定以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使用技击功能来评价 武术套路,产生对武术技击性的严重误读。首先,技击是技为“击”的实用术,追求“击必中,中必摧”的目的,而传统武术是击为技的验证与注释,形 成在目的上的超越;其次,技击是以实用为标准,而传统武术“打、练、养”多种标准并存形成从评价标准上超越;再者,技击只是纯粹的“击杀术”,而 传统武术受到诸多“戒律”的限定形成从道德伦理上超越;最后,技击讲究“因敌而动”的随机变化,而传统武术套路呈现更多预先规定的程式化特征 形成从形式上超越。认识到这些传统武术由血腥厮杀到文明修炼的4种超越,一方面有利于思考武术套路相关理论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从整体上设 计更加符合传统武术特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武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攻防技击价值,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武术才得以区别于其它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普通高校武术只注重套路教学,而忽视了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已成为当前武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07,(12):22-25
黄:您是说技击性就是格斗获胜的概率。可是,在拳击赛上,摔跤手会失败;在摔跤赛上,拳击手会吃亏,那这两种拳技哪个技击性强?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竞技武术发展和传承武术技击性的途径。认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应遵循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而传承武术技击性的途径是使传统武术真正进入学校。  相似文献   

14.
摘 要:分析认为,散打文化是以散打为载体,突出技击技术之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蕴涵民族精神,融哲理性、艺术性、科学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系.散打的技击属性集优越性、融合性、多样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 武术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套路、散打、短兵、太极推手及各种功法练习,而它们的技击形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武术套路为研究对象,我们所论武术套路的技击表现性是指:(1)武术套路表现技击意象:(2)武术套路在表现技击意象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观念、情感等表现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方法,从消解暴力的视角,对现代散打的技击性进行诠释.认为,现代散打的技击性源于人类原始的"求生"意欲,由此积淀为人性深处的野性诉求; "侠义精神"映射人们的英雄情结,彰显武术技击与美结合的心理归因.通过竞赛规则,最大化规避暴力;通过提升竞赛美感、拆分暴力模式,巧妙消解暴力,从而为现代人提供合理宣泄人性的舞台,并带来痛快淋漓的审美愉悦,是现代散打彰显的技击美特质,也是现代散打运动在"和谐"理念下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武术技击本质论限制了对套路审美特征的认识与探索,人们在是否保留套路中技击的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研究认为:现代社会武术唯技击的发展是行不通的,相反甚至有人认为技击就不属于武术范畴;套路阻碍武术技击性,因此,要想发展套路就要弱化技击;撇开“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的矛盾阐述,放手将武术以体育的模式发展;应肯定武术套路的艺术形式,并用艺术的审美眼光,摆脱技击的绝对束缚,任其自由创新发挥。最终将高度发展的套路艺术作为代表武术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并以此为契机,饮水思源,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对抗模式的异化与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被多重沉积压附,通过剥离分析后得出技击的本质乃是一个体系完善的对人肢体以及心理上的时空性控制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技击被异化成多种模式,有影视模式、拳击模式、腿击模式、摔跤模式、推手模式、散打模式等.只有通过设计出使技击技巧、生活场景(工具)、科技(保护作用、器具制作)等诸多因素融在一起的比赛模式,才能克服异化且达到传统技击的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19.
技击概念是什么?是了解技击本身和建立技击与现代武术关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技击的构成要素,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技击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更将为明确现代技击概念奠定基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技击文本文献进行研究.阐明冷兵器时代军事背景下,技击是士兵练就的近距离手持器械的杀敌动作.其具备四要素:一、技击的获取过程是练就的,不是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就能称为技击;二、技击的使用者是士兵,其彰显了技击的军事特征;三、技击的表现形式是近距离手持器械的动作,排斥了脱手类兵械的使用;四、技击的使用目的--杀敌.最后提出技击脱离军阵束缚以后,其使用者、表现形式和使用目的都出现了多元并存局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魏巍 《体育科技》2013,(6):141-14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具有“技击”特色的大板拳教学情境,并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了太极拳技击情境教学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中技击动作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有利于建立动作表象,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境教学中的技击性符合学生的选课目的,能提升对太极拳技击内涵的认识,起到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的作用;包含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的情境教学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