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论文简要介绍北京刻经处主要创办者徐文霨编印《印光法师文钞》、编辑《杨仁山居士遗著》、校刻佛经、结集《百纳本方册清龙藏经》等生平事迹,主要论述北京刻经处的刻经宗旨、人员组成、刻书质量,以及在收藏出版佛教典籍方面做出的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2.
1866年王昶编《湖海文传》刻成。这是一部较重要的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总集。南京金陵刻经处成立。这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学术和出版机构,曾刻印《净土四经》和《大藏辑要》。  相似文献   

3.
武延康  沈征 《档案与建设》2006,(10):36-36,46
今年5月,江苏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将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陵刻经的申遗档案资料全部接收进馆。内容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文本,刻经制作工艺资料,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先生家族照片和工艺流程照片,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关于金陵刻经处的专题录像片,刻印经书的经板实物和各种版本的经书资料,共计7160件。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乾隆版大藏经》,这部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正式开雕至今,印数累计不超过150部,故较珍稀,在我国历代大藏经编纂刊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唐梁肃幼年时皈依天台宗,梁启超曾称其“护法健将”。他主动参与天台宗教史的撰写,对隋朝智顗《摩诃止观》进行删定编修,修成《删定止观》六卷本。《删定止观》原编辑六卷本已亡佚,传世本分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三卷铅印本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京刻经处六卷本,皆源自于草山元政校本,此本所据底本可追溯为南宋吴克己序重刊三卷本。  相似文献   

5.
佛教典籍是中国古典文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在近代刊刻了很多佛教典籍。其所刻佛典内容纯正,校勘严谨,刻印精致,版本精良,被学界推为金陵善本,蜚声于海内外。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的百衲本大藏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衲本大藏经是中国近代十余家刻经处联合刊刻的一部天藏经.它的续藏部分没有刻完,正藏也未完成结集,主要以单行本流传,却对近代佛教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简述了近代各刻经处的设立和百衲本大藏经的结集情况,着重论述了这部大藏经的文献特点.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趣味     
第一个把佛经由汉文译成英文向西欧弘传佛教的是杨文会(1837—1911)。杨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台人。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 同治五年(1866)杨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光绪二十年(1894)与英国人李提摩太合作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向西欧弘传佛教。又经李提摩太介绍,于次年在上海会见锡兰(今斯里兰卡)人达摩波罗。达摩波罗家很富有,因去印度菩提伽耶朝礼佛陀  相似文献   

8.
佛经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专书目录中较为完善的一种.金陵刻经处佛经分类体系在总结历代佛经分类目录得失的基础上,不但有所创新,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位于南京闹市区的淮海路35号,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所在——金陵刻经处。院子颇大,院内女墙姻静,曲径通幽,山石林立,绿树成荫。迎面便是古色古香的“低温精舍”,匾额由著名佛学家吕微题写。皖东一排红砖平房,安置着从雕版、翻印到装订、流通的诸多部门,一部部流传海内外的佛经都诞生在这里。院西是刻经处历史陈列室,里面能看到创始人杨仁山居上的照片: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的老者,面目和善。经版搂在后院,青砖青瓦,庭院深深。杨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婊人),这个如今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名字,一百…  相似文献   

10.
王蕾  韩锡铎 《图书馆学刊》2011,33(5):120-122,126
通过对辽宁省图书馆藏2005年北京民族出版社重辑出版的《嘉兴藏》的研究,对其目录、补刻情况、附藏流通、牌记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最近翻阅有关国了监刻书的论著,发现对元国子监刻小字本《伤寒论》的两种不同说法。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中说:“元代中央机关掌管刻书的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国子监刻书不多,《书林清话》卷四《元监署各路书院医院刻书》仅提到元裙三年(1088)刻小字本《伤寒论》十卷。”(齐鲁书社1991年版,  相似文献   

12.
万历刊本“三刻五种传奇”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四十年代,郑振铎自陶氏处得署名“李卓吾先生批评”字样的“传奇五种”,其中《浣纱记》卷首附《三刻五种传奇总评》,自是始知有“三刻五种传奇”之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后又有《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四种,是为“初刻”五部;此后三四年内又相继刊刻《荆钗记》、《明珠记》、《玉玦记》、《绣襦记》、《玉簪记》五部,和《浣纱记》、《金印记》、《香囊记》、《锦笺记》、《鸣凤记》五部,是为“二刻”和“三刻”.“初刻”五部时,书坊也许并无刊刻十五部规划,因销路好,才继有“二刻”与“三刻”,合计十部此谓广义上的“三刻五种传奇”.所含十五部传奇皆非李贽亲批,伪托者可能为叶昼一人所为.  相似文献   

13.
张潮,清代初期一个文学家兼编辑家、出版家.他从迁移扬州到晚年,对图书编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编刻了《虞初新志》、《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总共编刻图书几十种.他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图书编刻事业,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本文以《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等主要编纂著作为例,对张潮的编辑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将明高儒《百川书志》和周弘祖《古今书刻》排印问世。关于《古今书刻》,前有《出版说明》、叶德辉《重刊〈古今书刻〉序》;后有瞿凤起先生《〈古今书刻〉校记》六条,古典文学出版社辑《〈古今书刻〉叙录》九条,以及综合索引。这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古今书刻〉所作的版刻与石刻的记录,对于目录学者和文化史学者,同样有很多用处。举例来说,都察院刊本记录中有《水浒传》,是小说史上有关这个版本的唯一记载。内府刻本中有《永乐大典》,为我们提供了《大典》曾有刻本(或者只是一部分的刻本)的线索。梧州府石刻记录了元结的《水井铭》,指出这  相似文献   

15.
驰名中外的聊城扬氏海源阁藏书的下落.始终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书信总单”、《中国版刻图录》、《楹书隅录初编》及《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的目录为依据.对照说明了当时风传海源残阁所藏二十三种宋元珍本售于日本人的不实传闻。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刻书业甚为蓬勃。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私坊,刻家星罗棋布,刻书蔚然成风。广东的刻书业虽不及江浙、福建、四川等地,但刻书家不少。现将明代广东刻书家及其所刻之书辑录如下:方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社部尚书。著有《周易传义的说》、《西樵遗稿》。刻书:《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嘉靖十九年(1540)刊。(见:①、②、③、④)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问,上海金山县有一个钱氏家族,从事藏书、刻书事业,尤以刻书为盛。所刻《守山阁丛书》、《指海》丛书、《小万卷楼丛书》、《珠丛别录》等,有名于世。在近代文化史上,钱氏家族作出了贡献,颇具影响。现略考其史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毛晋一生执著刻书,出版数量巨大,是中国自雕板问世以来私家刻书最多者。本文在综合考查前人此方面介绍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就毛晋及其刻书情况从多方位进行了考查,其中有一些新的发现,也阐述了个人的理解和观点。此外,针对十五集《津逮秘书》版本汇集特征做了一些介绍,也对《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汲古阁刻板存亡考》所记录的内容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9.
《篆书金刚经》又称《三十二体金刚经》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古籍文献。文章从古今字体的演变,宋初僧人梦英18体篆书到道肯32体篆书的发展,论述了《篆书金刚经》的形成过程;着重从明正统二年刻本默庵后序、北京石景山区以壁画著名的法海寺碑文等,考证出刻书者李福善即明英宗时极有权势的太监李童;最后简述了该书的文字、艺术、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家图书馆馆藏杨继盛《请罢马市疏》、《请诛贼臣疏》、《杨继盛遗嘱》等墨刻(松筠庵民国拓本),吴可读《丙寅春联》、《两遗奏草底》、《与儿之桓书》、《感遇感怀七律》、《与周老道书》,吴柳堂遗嘱(遗折稿及遗嘱等汇刻初拓本)为我们全面研究中国历代忠谏之臣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