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郭祖荣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一生创作的精髓,其作品中深刻的哲理与个性鲜明的民族风格之表达,是作曲家的巨大成就。本文通过对大提琴声部在郭祖荣交响乐作品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从大提琴乐队功能的运用、大提琴演奏技法的分析以及大提琴织体的安排三个角度,探究其作品中的声部设计、安排和写作,总结具体声部的构造是如何为表现音乐内涵与民族风格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德国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涉及了多种音乐体裁。其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亲切、纯朴、真挚、细腻的艺术风格,同时勃拉姆斯热衷于古典音乐体裁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他是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双重艺术风格——"既回首过去,又展望未来"的史无前列的作曲家。《摇篮曲》就是他令人迷醉、流传甚广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的意境和表现,进行分析,并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作曲家的创作心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是西方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西欧浪漫主义乐派蓬勃发展,作曲家们首创了多种音乐体裁,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同时期的东欧和北欧则出现了一批作曲家,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形成了民族乐派。文章对19世纪西方音乐两大流派进行比较,选取代表作曲家和作品详细剖析,展现其音乐审美理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中国作曲家郭祖荣艺术歌曲《寻寻觅觅》的曲式结构、调性、人声声部及钢琴伴奏四个方面进行初浅的分析,探求作曲家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6.
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几乎涵盖了钢琴音乐的所有体裁。《g小调第一首叙事曲》是肖邦以钢琴音乐的体裁命名的第一部作品,该钢琴曲情节在跌宕起伏当中体现了作曲家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的意境和表现,进行分析,并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人手,对作曲家的创作心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不同形式和体裁的乐曲,尤其是钢琴音乐。文章主要对《阿贝格变奏曲》的体裁、调试、节奏及演奏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第三交响曲》是香港作曲家陈永华在加拿大修读博士学位课程的作品,作曲家当年身在海外求学,在积极学习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同时,依旧探索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并在创作观念与美学倾向上都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寄托。对此类作品进行细节性"内部"分析,对我们认识现代世界多元文化对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影响,梳理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了解作曲家成长轨迹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首交响乐作品的体裁、结构、旋律、音响、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促进我们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音乐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体裁,该体裁的创作几乎贯穿作曲家的一生,肖邦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进行加工和提炼,创作出极具波兰民族性的玛祖卡舞曲,这些作品像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缩影,在音乐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本文通过对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舞曲(Op.7 No.1)的解析,探寻肖邦音乐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