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是一个变形的神话,作家有意识地将《奥德修纪》作为小说的神话原型,作品的情节所象征的现代的生存状况与原始的生存状况进行对比。神话史诗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一个类比框架,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荷马史诗原型隐喻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寻找失落的自我以及重建自我价值的过程,并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人类寻求精神出路的宣言。  相似文献   

2.
《掠夺者》是福克纳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卢修斯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生活窘境与困惑时的不懈努力并最终成功实现自我。本文依据成长小说模式探究故事主题,从荣格原型批评角度解读主人公心路历程,指出自我奋斗与家庭支持是人们战胜自我的根源,而该小说也成为福克纳呼吁人性复归和重建传统价值观念的绝唱。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中后期的小说重点关注了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娄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心理异化形态往往是作家力图表现的主题。本文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科学对人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贝娄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指出艺术是走出异化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4.
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1973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该小说讲述了45岁的女主人公凯特遇到心理危机,并在一个夏天艰苦寻找自我的历程.而对于该小说中的结局部分,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小说的结局是积极的,而有的学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局是消极的.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小说中对人物塑造有较大影响的隐喻“海豹”进行分析,并藉此来解读小说的结局.通过研究发现,女主人公凯特自我寻找的历程同海豹寻找海洋的历程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海豹找到了海洋,凯特也找到了内心中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于2003年,以两条线索交替行进,叙述了主人公——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在不幸的境遇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小说的字里行间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之内涵。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探讨了主人公在面临危机时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另一个自己身上找到力量而实现自我的成长。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主人公的自我经历了分裂、成长后,最终达到成熟,在协调本我、外部环境和超我三者关系之间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男主人公逃兵安德烈的形象.本文力图透过作家对主人公灵魂的深入剖析,揭示安德烈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展现其在生与死边缘挣扎的内心世界.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1.
D.H.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追求绘画美学风格的小说。作品非常注重视觉效果,主要人物自身欲望之渴求与抗争都被编织进了朦胧、晦暗而又对比分明的黑白色之中,黑白之色呈现了生存之思。同时,作品孜孜以求以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的语象造型赋形人物的心灵激情,追求结构的空间化,从而穿越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为西方现代文学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关于贾府的财经管理,尤其是当时盛行的理财方法--高利贷和典当,以及其他独具创意的理财方法--降低财产损耗、把大观园由"消费"型变为"生产"型等的描写,是很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红楼梦>的理财思想对搞好企事业的财经管理、提高理财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体气味能够传递信息,是非语言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气味的语言表征进行研究发现,体味是调节情绪和吸引异性的潜意识语言,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信号语言,维系和融洽人际关系的交际语言。充分发挥人体气味的非语言交际功能,能够取得"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孤独"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也是小说惟一的主人公"。孤独"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孤独,而且是整个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人类的孤独。这也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也是小说的重大主题之一。死亡的气息贯穿全书,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死亡是这个家族不可改变的命运,孤独是这个家族始终不变的情感。孤独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孤独必然导致死亡,孤独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孤独即死亡"。  相似文献   

15.
高原运动员训练的效果与部分环境中的植被色彩、气味和免疫物有关,本研究的目的在寻找不同植物环境的色彩、气味和免疫物对运动员训练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为提高运动员成绩、对建立不同竞技环境下最适的训练环境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无论男性和女性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喜欢选择黑色和灰色,尤其是黑色;黄色和橙色是女性心情好时的颜色,男性更喜欢选择蓝色代表自己的好心情;绿色、蓝色、红色和白色是水上运动员喜欢的颜色;不同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排在第一喜欢等级上的是水果的气味和花的气味,但存在特例;不同气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针对运动员比较容易过敏的身体情况,最好减少花粉和柳絮,可用其他不引起皮肤过敏的植物代替。  相似文献   

16.
在《喧哗与骚动》刻画的人物中,班吉被看做白痴而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文本,发现班吉对现实世界中的"酒"、"色"、"财"、"气"有着独特的体验。班吉的人格世界不仅仅是本我的,更是自我的。  相似文献   

17.
儒何以柔     
近代学者多以“柔缓”以至“柔懦”释“儒”之“柔”,但儒者之“柔”并非由“驯顺”的意志发出,而是由“包容”之心而来。儒者具关爱同情之心,而又守以“德”安人服人之道,故而呈现出“慈爱”、“祥和”的“柔”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儒者对族类的“大爱”,实际可以追溯至华夏先民一以贯之的对“生生”观念的体认。大儒由体味“天地之大德日生”而具有“大爱”,故而具有“柔和”地对待世人以及天地万物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浅谈香水包装中的“触觉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水包装运用触觉、视觉形成知觉,再由知觉感知嗅觉,形成了感觉-知觉-感觉的认知路径。包装中一般以生理触觉和心理触觉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触觉作用于受众,以触觉使用设计和触觉审美设计为研究对象,实现肢体接触与视觉、嗅觉认知共同构建的香水使用情境。香水包装通过触觉设计演绎香水知觉,达到对其营造氛围的感性认知。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以其平淡素雅的本色之美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试从尽其自然的闲话文体,朴拙中见本色的语言美,浓郁、辛笃的生活气息,对芸芸众生人文之美的颂扬四方面来阐释其特色,并从传统文化与人道主义人生观的融合,创作观与创作态度的追求两方面来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手机》以三种通讯方式——捎口信、手摇电话、多功能手机为线索,典型而又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时代变迁。构思巧妙,以小见大,作品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都市气氛,是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