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虹 《东南传播》2012,(10):23-25
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频发,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形象。企业处理危机时,对形象的修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近期的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为案例,分析并深入探讨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佳敏 《今传媒》2020,28(1):48-53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危机传播对政府媒介形象具有现实的影响。本文以陕西奥凯电缆事件为例,运用案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形象修复的角度剖析西安市政府和奥凯公司在危机传播中的应对策略,探讨人为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采取何种媒介策略化解危机并进行形象修复。依据研究结果,为政府面对危机传播、修复媒介形象提出了四点相关建议,以期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强化媒介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琪 《新闻世界》2013,(2):37-38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成了新闻媒体理论及实践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媒体危机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怎样加强对于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四个方面对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民对网络购物接受度的提高,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飞速发展,我国网上购物市场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数千家购物网站的应运而生,网络公关及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对于网络商家而言越来越重要。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拟通过"淘宝商城事件"案例,用形象修复理论和危机公关相关原理分析此次危机传播处理策略,以期对类似的网络危机事件给出有意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恰当的政府形象管理.在当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话语考察出发.探讨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对话误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传播原则,进而提出政府形象塑型传播和矫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论政和网络民主的发展,近年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已经进入督政的重要阶段,而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中的传播说服作用也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纪实性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之于事件的引发曝光,模拟性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之于事件的调查分析,艺术性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之于事件的感召共鸣。本文试图运用视觉传播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对网络督政中的视觉传播说服进行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7.
危机传播管理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下成为一个被企业和学界重视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教授提出,危机传播管理应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新媒体崛起之后,企业公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更快速高效的公关渠道。本文以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来指导和评估危机公关中的告知路径,具体分析了"海底捞"门店卫生事件危机发生、发展、公关、信道、结果整个过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8.
杜嘉班纳事件折射出了其企业危机公关的诸多问题:企业价值观的混乱、传播路径选择的无序和危机公关策略的不当,以及由此导致的危机公关传播效果欠佳及品牌信任修复失败。本文拟从杜嘉班纳案例切入,以网络民族志参与式观察及焦点小组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及心理学等学科角度探讨公众视角下影响企业危机公关传播效果的各个要素,以期为企业危机公关过程中的策略使用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创新性主要在于以公众为核心,从公众视角进行探究,因为所有企业危机公关传播归根结底都是与公众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下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以三星Note 7爆炸门事件为例,采用"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分析此次危机,进而揭示三星在此次危机中出现的重大危机传播策略问题,并从四个阶段渐进式的提出企业应当做到的危机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视觉形象在网络督政中的传播说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论政和网络民主的发展,近年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已经进入督政的重要阶段,而视觉形象在网民督政中的传播说服作用也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纪实性视觉形象的标记性之于事件的引发曝光,模拟性视觉形象的形象性之于事件的调查分析,艺术性视觉形象的象征性之于事件的感召共鸣。本文试图运用视觉传播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对网络督政中的视觉传播说服进行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11.
肖凝  刘洁 《新闻传播》2018,(15):102-103
危机传播管理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下成为一个被企业和学界重视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教授提出,危机传播管理应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新媒体崛起之后,企业公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更快速高效的公关渠道。本文以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来指导和评估危机公关中的告知路径,具体分析了"海底捞"门店卫生事件危机发生、发展、公关、信道、结果整个过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12.
罗有为 《新闻前哨》2022,(18):60-61
任何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都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导致消极的社会舆论,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广泛普及,新媒体、自媒体大量出现的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会更快,传播范围会更广,引发的后果更难预计。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新闻媒体必须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快速的介入、控制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并做好相应的解释、教育以及澄清和问责工作,防止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不良后果进一步扩大、蔓延,以维护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阐述了新闻媒体应当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主要就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工作策略,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于危机传播.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综合来看.“所谓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简称‘危机传播’),是指针对公共危机事件,运用大众传媒及相应手段,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不管是危机前的信息预警,还是危机爆发后的新闻发布和公众沟通.抑或是危机后期的形象修复等,无一不需要调动一切信息传播手段来进行处理。因此,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这是对危机传播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市永隆大酒店厨师涂远高非正常死亡,引发了一起群体性公共危机,这一危机被外界称为"石首事件".这场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向群众说明真相、消除误解所致.政府危机传播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以"石首事件"为例,探讨新形势下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传播是社会组织进行危机管理所倚重的手段.结合禽流感事件、以SARS事件作为研究个案,本文力求从传播学的维度对社会危机事件应对中发生在信息、沟通等范畴内的传播乱象以及大众传媒缺位与功能缺失问题作了分析与梳理,希冀通过危机传播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危机传播是危机中信息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危机事件发展始终,受众作为关键要素,对危机传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受众角度出发,对危机事件发展各阶段信息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品牌的危机传播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给企业和品牌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危机传播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①近年我国新闻界在危机传播中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的专业能力以及勇敢敬业的职业精神,受到了社会舆论的高度评价,但是传播中所折射出的一些伦理问题,也从未如此集中和突出.其中有关有的主持人的同情心弱化、贩卖悲情、影响施救等问题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及争议.危机传播中主持人到底以怎样的伦理准则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怎样处理好新闻与伦理的关系,本文将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在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应该具备的危机处理意识与做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大众传媒面对自身形象危机应该采取的增强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