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藏以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加上近来西藏问题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西藏无疑成为了各种媒体的焦点,也成了摄影家眼中的宝地。背上相机走西藏.成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一种向往。西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镜头中,特别是新闻摄影,以图像特有的优势,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扇得以了解西藏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举世瞩目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生态环境的战略定位,从国家工作全局和西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西藏确定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纳入西藏工作指导思想,要求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从而开启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4.
从《西藏日报》创刊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报纸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报方针,坚持从西藏实际出发,力求把《西藏日报》办成一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报纸.一在民族地区办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下,如何既坚持报纸的党性原则,又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这是我们的新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真学习党的新闻理论的基础上,对在新形势下,在西藏这样一个特殊地区办报的规律和应坚持的办报思想有了更高的认识.在报纸宣传报道中更加坚持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的办报思想,并在增加报纸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上多下功夫,使《西藏日报》在改革中迈出新的步伐,有了新的起色.近几年,《西藏日报》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二十字方针,围绕全国、全区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紧密结合西藏实际,开辟了一系列体现西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专员和专栏.先后精心组织了“来自经济战线上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这是西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八月至九月,有关西藏的报道成为新闻界一个热门话题。每读一篇有关西藏的报道,每访一位西藏归来的记者,我们就仿佛进了一趟西藏,看到了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06,(2):52-52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联手在“国际在线”网站平台上共同建设的藏语广播网已于2005年底正式开通。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刘长江说“:藏语广播网的开通不仅结束了以往在网上听不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历史,而且为对内对外宣传社会主义新西藏开辟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架起了西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座桥梁。使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通过互联网的即时传播,为热爱西藏、关心西藏和渴望了解西藏的广大听众和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在线平台,这是西藏广播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是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合开创网站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历史不是抽象的,正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经历,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雪域高原格桑花》录了50篇人物纪实,记录的人物从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将军到基层干部和普通的农民。应该说如何让听众去了解、认识这些生活在西藏的人们,着实让记者下了一番工夫。以事写人,以人托事,人物纪实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记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真实、生动、细腻的刻画,给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怎样才能将这些特定的形象写得生动、有吸引力呢?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借鉴。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崔荩 《兰台世界》2016,(19):83-85
西藏文化旅游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和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文化旅游是景点旅游的深化和拓展。文章首先分析了西藏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信息资源为旅游行业服务的意义,其次详细阐述了西藏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信息资源为西藏旅游行业服务的六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藏日报分藏文版和汉文版两种,都在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创刊。西藏日报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张铅印报纸。在这以前,这里的印刷出版事业一直停留在用木版刻字印书的阶段。报纸的诞生,建筑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上的封建文化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给藏文读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知识领域。报纸出版以后,宣传了党的政策和反帝爱国的思想,并传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还培养了一些藏族新闻干部。现在,西藏日报已经成为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0.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亚东风云     
雷雨 《军事记者》2010,(5):59-61
亚东是西藏边陲的一个小县。亚东实在太小了。小到翻开中国地图.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它镶嵌在西藏雪域高原的西南一隅,宛如一个锲子伸入邻近国家的边境地区。从国家安全、军事角度看,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亚东是万万不能忽略的。走进亚东,我才发现它与想象中的西藏其它地区有着天壤之别。亚东其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西藏历史档案是国家档案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西藏历史的必要条件。西藏历史档案馆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档案,这些档案的制成材料、字迹、形状、内容、种类等都有独特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藏族同胞眼中,拉萨的八廓街绝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商业街,这条环绕拉萨大昭寺的老街是西藏经济、宗教、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它在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中,经历了悲欢与衰荣,如同一个晴雨表映射出了西藏的兴衰。它更像一位沧桑的藏族老人,见证了西藏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翻了上百倍,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15.
张征  张玉荣 《新闻界》2012,(14):17-21
西藏在近半个世纪中,信息传播的社会化程度赶超了上千年发展成果的累加,这受益于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但全然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化.本文简要梳理了西藏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从报纸到网络的发展历史,并说明了各种媒体和西藏受众之间的关系,指明研究信息传播平台搭建仅仅是一个前序,从平台研究开始,更多的关于西藏信息传播的问题将拉开研究序幕,这也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在图瓦卢、马尔代夫等低海拔岛国遭到上升的海水吞噬的同时,世界屋脊上的牧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全球大气升温带来的变化乃日平错蓝得发黑,静静地躺在青黄色的草原上。这是几千年来,西藏高原的居民们始终崇拜的圣湖。他们认为,西藏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湖泊都有自己的神,男性神寄于大山,女性神寄于湖泊。雍仲正在打点行装。他要和妻子一起磕长头去拉萨的布达拉宫。他们的行装全在一辆手推三轮车上。车上已装满了食物和水,还有过夜用的帐篷。在他们的行程中,雍仲的妻子将负责推车,雍仲则走一步磕一个长头,据说要走三个月才能到达布达拉宫。在西藏…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读到《一条电视新闻使她成为名人》一文,说达娃央宗这个西藏少女名字,如今在西藏,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这要归功于《亚运圣火采集仪式在西藏举行》电视新闻片。可文内有与这标题咬得不紧之处,文曾提到“是预知性新闻,记者抓住这重大历史事件”这观点是不错的。因采集亚运火种,是全国人民瞩目的一件大事,作为事件直接参与者;达娃央宗是沾了光的。可标题含义和通篇却撇开这一重大史实,愌新闻片置于事件之上,势必夸大了新闻宣传之功能,有点本末倒置之嫌。达娃央宗与任何名人都一样,离  相似文献   

18.
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不仅使人们铭记"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所谓"西藏问题"的实质所在2009年1月19日,两藏自治区人大九届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把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50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嘎玛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设立纪念日是西藏自治区旗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13,(10):18-19
内容简介:《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通过大量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书中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用最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实的西藏。一些比较大的话题却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形成一条条精彩的微博,虽然是碎片式呈现,但每一条微博都是精华,都能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递一种情感,条条言之有物,见人、见事、见情。全书内容包括大量鲜活的一手的见闻,深入浅出、客观中肯的涉藏言论、语录和访谈,以及150余张精美图片,展现有趣、独到的细节和图景。  相似文献   

20.
西藏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独特缩影。在中国电影的宏观构架下,在国际势力的强势干预下,西藏电影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经历"十七年"初创时期、探索期、变化相持期和全球化时期等几个阶段。西藏电影在每个阶段都有代表作品问世,并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