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为预算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和会计核算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拨款逐年减少,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逐步改变为自筹资金。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经费自给,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过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国际社会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当前是中国国家身份重新塑造的关键时期.中国不仅需要对自己进行新的定位,世界也在关注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本论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对国家身份内在层面与外在层面的建构对中国国家身份形成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国家身份的特点进行了剖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外交的影响,包括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外交战略的影响;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地区政策方面的影响;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参与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之前,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教育享受着事业单位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待遇;改革开放以后,为缓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大量需求,中央政府以国家为债务主体身份开始从世界银行贷款,有选择地建设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阶段,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国内银行以校办产业为债务主体开始参与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法》颁布以后,高校开始以单位法人身份自行贷款,大量举债运营并短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走出高校公关的误区□熊英子一高等院校过去完全是靠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既没有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也缺乏竞争的压力,因此,公共关系管理工作一般比较薄弱。如今,高等院校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普遍缺乏(少数高校除外);教职工工资收入几经调整...  相似文献   

5.
许多国家都在大学与政府之间设立高等教育拨款组织,这些拨款组织具有双重角色特征,一方面,它是高等教育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的助手。本文在分析英国、印度和我国香港高等教育拨款机构的产生、性质和职责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这些拨款组织通过财政拨款、建议和咨询、中介和评估等功能的发挥在政府和高校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教育》2008,(2):F0004-F0004
核工业二0八大队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国防科工委系统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副厅级军工事业单位,是一支专门从事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核工业系统规模最大的找矿队伍,肩负着确保国家战略铀资源供给的重任,同时也是承担国土资源部区域调查等项目的主力军。建队四十多年来,为国家提交了可观的铀资源量,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三部曲),展现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与市场的建构中,边缘族群的生活是如何被组织与安排的,作者分别从行政权力、经济资源、司法、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想象,展现了藏区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命运沉浮与历史变迁,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但同时,阿来自身不清晰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观,又致使这种想象只能是不完全的,难以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各项事业包揽一切的管理模式受到商品经济的挑战和冲击。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政策、拨款办法正在改变,事业单位将逐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为了适应新形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目标也应由“守财、报账型”向“聚财、理财”讲求“经济效益型”转变。要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就必须打破旧的会计管理模式的束缚,培养一大批参与经济管理决策的新型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变化总趋向。“静态平衡”的主要特点、特征是固定和稳定,即人员身份和构成固定、人员数量稳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和稳定有其优势和长处。站在新的世纪制高点上重新审视这种“静态平衡”,则发现这种优势和长处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桎梏。其表现为:——任务变化了,培养目标变化了,环境变化了,形势变化了,教职工结构却不能随之而变化。——中小学校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由国家包下来,学校压力不大,因此仍存在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学历、忽视能力,重视规模、忽视效益,重视对外引进、忽视内部挖潜的现象;一方面目前中小学超编现象普遍,另一方面非教学人员比例过高,结构性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法律地位是指高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上所享有的地位.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赋予公立高校公务法人的法律地位.在我国,随着近年来高校诉讼案的增加,高校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因此而逐渐得以明晰,形成了事业单位法人、公法人、公法人中的"特别法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第三部门等不同观点.事实上,我国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具有三重身份:事业单位法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经历了建国以来五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至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回顾建国以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全国解放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在这个阶段由于高等学校作为政府实施教育任务的下属机构,接受政府的统一管理,所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谈不上改革,完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下,按照全额预算拨款事业单位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  相似文献   

12.
身份是一切社会形态中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社会特征和基本社会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身份随着政策的变化先后经历了翻身农民、国家农民、社会农民、新型农民等发展阶段。农民身份的变迁主要是由党的农村政策和实践决定的,是国家法律制度等规定和安排的结果。透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政策中的人本实践,对于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培育新型农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永吉县有各类事业单位232个,从业人数10000余人,是党政群机关的10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四类: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72%;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占15%;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占4%;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占9%。每年财政收入的近80%都给事业单位开了工资。随着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能、管理、分配等机制越来越显示出一些弊端,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历届“中国-东盟”峰会讲话为语料,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研究讲话中所建构的国家身份,揭示话语与国家身份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通过对不同类型词汇的选择和协作使用,建构了“合作者”的国家身份及形象,也揭示了话语实践(讲话)与社会实践(国家身份建构)互动关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前,高校的资产是由国家按计划拨款和划拨形成,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按国家计划和指令进行,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高校通过节约、挖潜等措施克服困难,基本保证了学校正常办学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学校的经费及来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17.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转型中的中国学术职业:制度分析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中国学术职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出发,采取历史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社会制度下学术职业的特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职业的变化.通过分析发现:(1)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分别具有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的法人属性.随之,公立高校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分别享受事业单位成员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员的福利待遇,前者明显地高于后者,阻碍了人员在两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流动;(2)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人事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员聘用方面,逐渐从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将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扩大绩效工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3)高校组织形态由过去受政府控制较多的"单位"逐渐向具有办学自主权的"组织"转变,学术职业也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改革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与土地所有制的矛盾。现阶段,企业、事业单位给个人承包了或实行自负盈亏,实际上是把国家土地的使用权无偿地转让给了这些企业及事业单位,并由其买卖和租赁。在此过程中,国家只得到很小的一部分收益即契税,绝大部分收益即土地资源的收益国家并没有得到。同样,这也是我们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施行对事业单位及人员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说是不是都适用?本文根据<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阐述了事业单位人员依其在单位中所具有的身份不同分别适用、适用但有例外、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