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逐渐加强对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必要性。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是判断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是建设美好城市的快捷路径,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所以研究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保护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自然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文化遗产较晚进入人们的保护视线。在刚刚过去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后,口头与无形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我们需要再次深入理解这类特殊文化遗产的特征,明确对其保护的重要原则,这是保护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在快速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遗产保护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遗产保护教育与实践体系建设一直是其中的短板,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科学修缮的技术无法得到很好地落实。文章系统介绍了法国的建成遗产保护体系,重点分析了遗产保护教育与国家遗产保护制度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法国遗产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中国遗产保护教育和实践的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颜祥林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18+39-118,39
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已成为我国文化战略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56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然而,很多精彩遗产在历史风云中淘汰荡尽;同时,由于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期。因此,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前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资金来源单一、传承人减少、非遗保护机构力量薄弱的现状,能否以文化为纽带发展一种新兴保护模式,既解决非遗保护之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又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带动城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本论文将选取河北蔚县为研究个案,试图通过蔚县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城市的历史发展为我们遗留了大量的城市古建筑等文化遗产。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节点时期,如何既实现城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又保护好这些历史遗留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文章针对北京城市古建筑保护制度中的现存问题,通过梳理建国后北京古建筑保护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并借鉴英国《登录建筑及保护区规划法1990》等域外制度,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的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破解发展中的二元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和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作内容,其中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形式,其保护工作难度更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乡镇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保全乡镇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繁荣发展。文章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镇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提高乡镇文化保护工作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0.
高句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集安面临着高句丽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问题.高句丽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相比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切的建设、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须以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前提,只有以此为前提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建设和开发,才能促进集安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思想意识的更新。在政治、历史、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伦理、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总是处于更新过程中。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城市的理想、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也将推动城市更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之后,上海开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初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保护机制。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的保护方式,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现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方法。坚持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文章还讨论了对建筑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自此“文化自信”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变得同等重要,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最小集合。文化自信始于乡土文化自信,而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着危机,教育的属性之一是对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兴国实验小学利用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实践中,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解决了乡土文化传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Endeavour》2020,44(3):100721
The term “street furniture” indicates objects mostly made of cast iron alloys and aim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settlements, such as street lamps, fountains and gazebos. These objects are often ancient and relevant as cultural heritage. Despite the constant presence of street furniture in urban settlements, studies of its evolution along centuries are limited. Since functional aspects have been often considered prevalent against artistic and historical values, many objects have been considered obsolete, thus replaced or re-melted. Street furniture rarely received attention by scholars, and studies on this topic have been often incomplete.This stud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street furniture made of cast iron (CI street furniture), first examin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hoice of this material, closely related to its diffusion during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review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 street furni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artistic, aesthetic and ethical issues, also examining historical catalogs. The development of CI street furniture in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Italy is reported, together with their local aspects.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is discuss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ation of CI street furniture is highlighted,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globally planned interventions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4.
戴湘毅  刘家明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2):2359-2367
城镇型矿业遗产与所在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存在多方面的密切联系,也因此面临更多压力,对其开展专门研究极为必要。本研究在字词释义分析和相关概念回顾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型矿业遗产的定义。通过对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矿山公园中矿业遗产的分析,认为城镇型矿业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类,其下又可以分为多个亚类;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归纳和比较,认为城镇型矿业遗产构成较为多样、遗产整体区域融合程度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多呈点块状集聚分布、遗产环境复杂且风险较大。最后,研究将城镇型矿业遗产利用模式归纳为3种,即教育-博物馆模式、游憩-公园模式和多功能-综合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徐飞 《情报科学》2021,39(12):179-186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挖掘与共享利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 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趋势。【结 果/结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研究主题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 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创新/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表明 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频次较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韩永松 《科教文汇》2012,(26):57-5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诗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它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开头和结尾的问题,关系到整篇作品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泉州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多元文化的汇集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个,省级76个,市级170个,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发展泉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论述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了其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模式和对策,以期对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初步研究。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3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支付意愿率与支付意愿值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民与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分别为71.93%和60.06%,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25.67元/a和64.56元/a,最终估算出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1.51亿元。经Probit与Logit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捐赠历史行为与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受访者是否有支付意愿和支付值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居民不仅受有无捐赠历史行为与收入水平的影响,还受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闵庆文 《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农业文化遗产从概念上等同于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一项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本文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对农业文化的关注,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的目的,最后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文物古迹的保存和修复等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针对性检测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内部缺陷和风化程度,确定最佳的修复措施是文物管理保护工作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针对此类安全检测问题,充分利用地球物理无损探伤技术是经济实用的办法,其重点是观测系统的布置和探测精度等问题。目前通过超声波CT技术和雷达测试技术在文物微观测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总结其探测特征及实例分析说明其可行性及适用性。同时可为我国相关微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