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海军报》5月29日,发表了刘少奇同志骨灰海葬纪实,文中说:1980年5月19日11时,在祖国黄海之滨,刘少奇同志骨灰海葬仪式开始了。阴云低垂,雨星点点,哀乐低回,港内所有军舰都下半旗致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青岛市人民群众600人组成的队列,在码头上夹道迎候。他终于  相似文献   

2.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3.
什么人可以做电视广播记者?一个有资格做记者的人是因为他在一所大学获得了新闻学学位吗?美国俣伯德有限广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斯坦利·哈伯德认为并非如此。他在其所著《电视广播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 “我认为,一个记者要想被人认为确有能力,就必须证实他或她有新闻才干、有‘新闻敏感’制作电视新闻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度,为力求成功,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真正的新闻敏感。据我的经验表明,一个人不可能在新闻院校学到新闻敏感;新闻院校可以使学生做好准备在一家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新闻院校可以教授学生掌握技巧,但不要以为一个人成功地掌握了技巧,就可以确认这个人  相似文献   

4.
疯子     
你们是否听说有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一个劲儿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里恰巧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招来一阵哄笑。其中一个问,上帝失踪了吗?另一个问,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吗?或者他躲起来了?他害怕我们?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拨人就如此这般又嚷又笑,乱作一团。  相似文献   

5.
一“叮铃……”不久前的一天,国家工商局派出的“7.22”事件调查组负责人张惠琦一把抓起电话,又是他——一个匿名男人低沉凶狠的嗓音: “‘人才报’的事情,你们不要插手过深,特别是涉及个人的问题,你们不要管。小心点,你们行走的路线,我们都很清楚。”张惠琦心里一沉,暗想:揭露他们堪创世界纪录的骗局,真得冒同等规模的风险吗? 去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以《一次新闻事业良心的拍卖——“6.11双胞怪胎”出世记及其启示》为题,揭露了中外新闻史上罕见的“一天双报”有偿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 《出版参考》2006,(14):24-25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02,(4)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者学习班作《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明确提出“为读者服务”,而且把是否满  相似文献   

8.
正1990年12月4日,中顾委常委、中联部原常务副部长李一氓逝世。临终时,他向前来探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郑重地留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它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1991年4月27日11时左右,一架直升机在淮阴市上空绕城一周,然后在广袤的淮海平原盘旋,李一氓的骨灰洒在淮阴大地,撒在洪泽湖畔、大运河和六塘河两岸,骨灰盒存放在淮阴市区水门桥南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后花园。一位为革命奋斗了65年、足迹  相似文献   

9.
9月12日下午,我因事正在北京,听说首都新闻学会举办“安岗同志新闻工作经验座谈会”,便报名参加。我是安老的学生,二十多年没见着老师了,心里非常想念他。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一个大教室里举行。我赶到时,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教室已经座无虚席。放眼望去,有满头白发的新闻界前辈,也有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他们兴致勃勃,交头接耳,热烈地谈论着。安老师在哪里?嗖,他正和客人握手哩。他的鬓角添了几絲白发,可精神不减当年,说话时打着有力的手势。穿着仍是那么随便,上身是一件普通衬衣。我赶去和他见面,他愉快地握着我的手,微微笑着和我寒喧,是那样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0.
“田流走了”。3月17日上午,李翼(原人民日报老记者)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怕我听不清,又重复了一遍“田流走了”。 对于田流逝世,我很难过,想和李翼一块到他家看看,有什么后事帮助办办。李翼说:不要去了,他什么都不要。我说,什么都不要,这太简单了。人死事大,总该开个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一下吧!李翼说,田流不要什么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之类,连骨灰也不留。这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田流在人民日报记者部负责工作时,我们曾议论过后事。当时田流说,我什么都不要,少麻烦。如今,他果然这样做了。 田流在新闻事业上,做出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刘少奇同志在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为读者服务”的口号,他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  相似文献   

12.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王子野同志,于1994年2月16日在北京病逝。尽管他本人的遗嘱是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不保留骨灰。可是,在2月25日他的遗体火化前,一些生前老战友和首都新闻出版界人士数百人,仍前往北京八宝山火葬场向他的遗体鞠躬致哀;对他60多年献身革命事业,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和学术文化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兰台内外》2010,(1):60-61
2009年5月26日上午11点,著名漫画家丁聪在京逝世,享年93岁。丁夫人沈峻女士说:“他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也不要。他常说自己来世上走了一趟,很高兴做了一件事,这就是画了一辈子漫画。”  相似文献   

15.
“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登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这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5月14日看望大众日报干部职工时说的掏心话。他接着明确指出:“从明天开始,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数,不要太长……报纸上不要登长话。登长话时间长了,把你们报纸的名声都搞坏了。这个事从我做起。报纸要多登些老百姓和干部喜欢看、又符合中央精神、能振奋山东人民精神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2月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录音通讯《当代愚公过德生》之后的第二天,新邵县水电局颜小红就来信说:“我含着热泪听完了贵台12月17日早晨7:40的《农村生活》节目,我的心被过德生的动人事迹久久地震颤着……过德生带领一家人到160公里外的炎陵县去修一条别人不愿意修的引水隧洞,甚至还搭上了两条人命,难道仅仅是为了每天一块六角钱工资吗?不,他是为了让炎陵县人民永远不再受旱魔的威胁,永远走上幸福生活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牺牲我们一家人的利益,可以解决这里两千多户人家世世代代人的利益,我们一家人值得呀!……‘我们的时代多么需要像过德生这样的真诚、善良、心灵美的人啊!”  相似文献   

17.
作家王力雄在《天涯》杂志里曾发表了一篇《灵魂纪念馆》的文章,鉴于他面对父亲的骨灰盒,鉴于他长久以来对死亡的思索。他有一个困惑:如果人在死亡后能够选择的话,他绝对不会愿意自己被放在骨灰堂这样一个地方。放在骨灰堂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纪念用的,儿子纪念父亲,那孙子还会不会记得,曾孙子,曾曾孙子呢?人死后,为什么会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什么时候是个头?而头又是什么?是被后代遗忘?还是被骨灰堂当作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相似文献   

18.
徐:久违了,克里空!你这个怪物,人人讨厌,不知你从哪个娘胎里钻出来的? 克:说来话长。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孕育我的。他的剧本《前线》中有个记者,叫克里空,也就是我,喜欢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你们中国也有这种情况,所以我来到了中国。徐:你为什么老是闯入我们的版面? 克:不是我闯入,是你们推上去的。对这一事实,你何必大惊小怪?不只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一个样,凡有新闻传播的地方,就有我克里空的一席之地。徐:人家讨厌你,你知道吗? 克:当然知道,可是,我是你们请来的呀! 徐:你们?谁? 克:多啦,写稿的人胡编乱造,编稿的人添油加醋,还有……恕我直说,你们的领导。徐:胡说,没有哪位领导叫我写假报道。  相似文献   

19.
杨鹏 《报刊之友》2002,(4):28-28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学习班作《对华北记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我们的许多新闻长期摆脱不了一种呆板的格式?为什么有些语言就是那么生硬、干巴?为什么许多生动的事物一写出来就成了一堆乏味的概念呢?除了采访上的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写作问题。这些写作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我们宣传报道的效益。能不能在新闻报道中,或者说在一部分新闻报道中增加一些形象的东西,而不要老是用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