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南粤航海文化及海上丝路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广东海洋强省、文化大省、广东国际航运中心和广州世界文化名城意义重大.以广州航海学院特色资源建设为例,对其资源建设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建库标准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3.
蔡梦虹 《青年记者》2017,(17):123-125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盟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10月底,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并明确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到达一个新的转折点,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未来人类新的文明将是由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共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将为中国以及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传播和世界人类文明的重构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历史上,中国优秀的茶文化、丝绸文化、陶瓷文化等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将推动中华文明在丝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再传播,进一步推进世界人类文明重构.  相似文献   

4.
为了沟通中国西部与世界的联系,将大西北的文化,经济共同推向世界市场,去年8月到10月,中宣部牵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丝绸之路2100年庆祝活动”。从吐鲁番盆地到郁郁葱岭,从河西走廊到八百里秦川,无不载歌载舞,欢庆这一盛大的历史性庆典。西安,作为古丝路的发祥地和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除了举办“长安民风民俗展”、“丝路读书会”、“丝路长虹歌舞”、“古丝路国际学术讨论会”等20多项活动外,还拿出了最隆重、古老,最  相似文献   

5.
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文化为现代广播电视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正确理解两千年传承的"丝路"精神,理解博大精深的国家"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以跨文化、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学术姿态,构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体系,展现异彩纷呈的多样式"丝路"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白文硕 《现代传播》2024,(1):121-128
作为“最古老的亲善大使”,丝路审美物质资源深厚、形态多样,熔铸而成的物质审美文化并存互渗、交互融合。在众多丝路物质中,“胡”物作为域外文化符号,携带并凝聚丝路物质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民心相通的根基建构过程中,曾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媒介枢纽作用,这些经过“丝路旅行”的“胡”物从味觉共同体和嗅觉共同体、视觉共同体三个方面印证了丝路审美共同体生成的可能性,并将丝路沿线人民的“歧感”与“共通感”相互融通,推动并完善“不同”而“和”的丝路审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长安丝路东西风"展览结合地域优势、发挥博物馆综合实力,同时超越地域性,在欧亚大陆的宏观视野下反映以汉唐长安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的过程。策展过程中从选题、内容、风格方面探讨丝路主题展览的创新表达,突破以往展览以文物为重心的格局,注重表现文物所体现的人文、财富、工艺、信仰、文化方面丝路价值,表现丝路所传递的能量,以动态表现讲述长安丝路故事,让观众在参与互动中真正体会活起来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2023年10月28—29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纪念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25周年·图书馆引领的信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近百所高校的图书馆馆长及馆员代表,北京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以及图书馆新老馆员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会议紧扣“图书馆引领的信息文化建设”“图书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等多项议题展开研讨交流。文章综述了与会专家的学术报告及前沿思考,探究高校图书馆新时代下信息文化建设、智慧化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内涵、探索路径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博物馆》2009,(3):74-74
2006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台湾美术发展1950-2000”展,这是“两岸城市艺术节——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台北周)”活动中重要的展览项目。该展以1950年以来台湾美术发展的历时线索为经,以各个时期台湾美术创作中反映出的艺术与文化特征为纬,构筑了一个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学理上非常清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吴迪 《出版参考》2018,(4):29-32
本文通过分析2015-2017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等四个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走出去”工程中获得资助奖励的艺术图书项目,从一个侧面归纳出我国艺术图书“走出去”的现状、特点,对目前艺术图书“走出去”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并对艺术图书“走出去”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探索性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晓君  张凡 《新闻战线》2023,(23):32-34
“一带一路”是连通中外之路,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之路。甘肃主流媒体围绕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运用媒体融合成果,以发展视角体现开放格局、以文化视角讲述丝路故事、以人文视角打开国际视野,努力营造共建“一带一路”良好舆论氛围,用心讲好甘肃故事、丝路故事。  相似文献   

12.
潘天波 《文化遗产》2015,(3):138-144
中国漆艺富有中国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先天禀赋,它已然成为丝路文化输出的重要对象。汉唐陆路漆艺经西北丝绸古道传入西域,南方海上丝路漆艺经滇、越等陆路通达越南、印度、印尼等地;宋元城市"行""铺"林立,与边疆及海外贸易活跃,"榷场"或沿海港口成为官方对外漆艺贸易的重要据点;明清漆艺主要经海上丝路向法国、英国、比利时、美国等欧美地区输出,尤其是晚明漆艺的装饰性转向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丝路漆艺输出史是中国文化与美学思想的传播史,漆艺作为中国之美的化身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它见证了古代中国文化之美的国家身份与世界性地位,并有力地呈现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美学偏向。  相似文献   

13.
胡恒芳  吕延涛  沈清华  方胜 《传媒》2016,(13):32-33
2016年4月15日,伴随着《奥克兰刮起"海上丝路"风》的见报,《深圳特区报》自2015年9月启动的"探访海上丝路"大型系列报道终于告一段落. 正如在一年前的启动仪式上,采访组记者代表的发言所说,在"探访海上丝路"报道中,一方面要做好"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带回文字、影像资料,全方位记录深圳企业和深圳人在海外拼搏、深圳在国际交往中的精彩故事和重要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当好"使者",带回远方深圳同胞的消息,带去深圳人民对他们的祝福,同时向国际友人传播"一带一路"的主旨和构想以及深圳的精神和文化,实实在在助推深圳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构建“宁波国际服装节数据库”的案例研究,阐述了基于地方大型文化活动采集、组织学术信息资源的意义,提出高校图书馆学术信息采集的原则、方法及信息组织构建。  相似文献   

15.
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一直以"东海明珠"之名享誉于世.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宁波不仅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港口,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一直担任着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的职责.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宁波在7000年历史文化的孕育下,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近年来,宁波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更是不断探索,总结出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值得警戒的教训.其中宁波博物馆作为宁波对外文化交流的大使,更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大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8.
陈柯 《青年记者》2016,(29):12-13
两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亚欧大陆,促进文化交融;两千年后,“一带一路”建设,彰显儒汉文化,实现文明融合.丝路历史,源远流长;丝路文化,风情各异;丝路语言,特征各异,丝路文化对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中国文化模式促进东西文明融合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9.
国产英模电影传播的生态视域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模电影的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由于价值诉求的不同,代表官方文化、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电影宣传与评论在英模电影传播中突显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产英模电影传播困境的原因之一.建构良性的传播生态与系统,从“主导”到“主流”,让“学术”化“大众”,变“断裂”为“系统”,三维统一、整体联动是实现英模电影传播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范式转变:大众传播研究话语中心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对大众传播研究从传统话语主控到这一话语中心消解 ,并向主要以文化批判研究为代表的“另类”话语转变的过程进行了概括梳理 ,同时分析了这种转变的背景、动因、现状和前景。本文是 2 0 0 1年 1 1月作者在韩国延世大学传播研究所召开的“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文化批判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