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但现实教学中恰恰有人忽略这一点。为什么人文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具有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语文课程标准》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既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自由、平等等内容。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呢?下面就我的认识简单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而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应该闪耀着“人文的光彩”。但是回望我们给学生文章的评语,大多是公式化、模式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揭示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为科学,并由此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这便是语文教育的理想:第一,实现语文文本(包括教材)的人文性——对人的尊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关心人的生活,张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第二,把语文课堂甚至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生态环境”)营造成生命活动展示场、生命对话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成为师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有识之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着力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于“人文”的理解向来模糊。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文”及“人文教育”,并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有优势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于“人文”的理解向来模糊。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文”及“人文教育”,并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有优势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曾宇红 《湖南教育》2003,(24):33-33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突出“人文”一词,给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当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语文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如何落实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阅读入手。课内阅读:品读感悟,渗透人文思想阅读欣赏应该是多元、多解的,课内阅读应该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视…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确立,突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突出了语文学科对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所承担的任务,强调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13.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3,(25):18-20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依据小学语文课程特点,结合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以广泛的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过去,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比较狭隘,往往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因而,出现了单纯传授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4.
高金秒 《河北教育》2004,(10):35-36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二是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的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也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旧的教学模式还在充斥着高职语文课堂,最具趣味性、人文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构建注重人文素质的高职语文课程是“人文日新”的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需要。树立注重人文的高职语文课程理念,突出注重人丈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6.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标准》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是教师研究实践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