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作为体系完备的宗教信仰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思想。早期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初传日本受到排斥;推古朝时期受到圣德太子的扶植,三论宗与成实宗在此时传入;大化改新后异常兴隆,法相宗和俱舍宗传入;奈良时期臻于鼎盛,华严宗和律宗传入。奈良末期,佛教由盛转衰;平安时期,政教分离。早期佛教具有政治佛教和神佛习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法隆寺(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彩图)位于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故又称斑鸠寺,为日本佛教圣德宗本寺,原南部七大寺之一。推古朝15年,即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承用明天皇遗志,修置药师三尊像,此为法隆寺之起源。圣德太子没,王妃、王子等再置金铜释迦三尊像为太子祈祷冥福。《日本书纪》载,670年,法隆寺全部烧毀。后据1939年发  相似文献   

4.
关松林 《教育研究》2012,(11):135-140
日本早期的教育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中国儒学的影响。以圣德太子、中江藤树和贝原益轩为代表的教育改革的倡导者、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和教育思想的探索者通过宣传、解读和应用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按照中国儒家思想修正、完善自己的教育学说,成为日本早期的儒学教育家。他们不仅代表了日本早期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也为日本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折纸诞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人造出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纸.但早期的纸质量不高,而且产量也很低,显然不适合用于折叠.由于文献和出土文物始终没有关于折纸的记载,所以折纸到底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这也成为了今天许多日本人认为折纸起源于日本的间接证据.日本最早出现纸是隋炀帝大业六年,约公元610年,多才多艺的高句丽高僧昙征把造纸术传到了日本,并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全国推广,从那之后,折纸在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38):11-12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书籍的广泛阅读,考究了明治维新后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日资企业的员工(中国人及少许日本人)为对象进行了关于日资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的问卷调查,并且分析了日本的近现代管理哲学。由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承实践受到启发,认识了儒学与西方哲学互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丽太祖王建的《训要十条》与日本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是韩日两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纲领,其中摄取了大量的中国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精华。文章通过对两部文献的比较,分析了两国在吸收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异同。王建对风水之学的重视和对契丹“禽兽之国”的定位及其在文献中对中国具体政治人物的引用、学习均能体现出朝鲜半岛吸收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圣德太子对佛教文化在日本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不违农时”等重农政策与儒家政治性的原则写入其治国方略,最能体现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于梅 《考试周刊》2010,(45):32-34
和の精神是日本文化独特的内容,并强烈地体现在日本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方面。本文考察了日本"和の精神"与家族文化发展之历史渊源,指出: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明确规定和の精神之内涵,对家族文化影响深远;维系和の精神的重要形式是祖先崇拜和祖先供养;日本传统的"家"建筑体现和の精神。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是蔡元培美学思想产生的现实土壤。国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如何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方法。蔡元培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用宗教思想来拯救国民和国家的思想,并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造成完全人格。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打击了宗教封建势力,促进了中国科学、民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发源于日本的原始神祇信仰,其历史变迁与外来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神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其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神祇信仰;二是律令制国家形成时期的皇室神道;三是不断融合外来宗教思想与文化,各种理论教派逐渐形成的教派神道;四是作为统治阶层意识形态工具的国家神道;五是神社法人化与信仰自由化时期。  相似文献   

11.
600万传说     
2002年末,日本NHK电视台评选“影响当代日本15人”,其中有大家熟悉的“御三家”,也有圣德太子和福泽渝吉。令吾等漫党得意的是:手冢治虫先生也榜上有名,排在这第十五位。能和政治家、武士、贵族的名字放在一起,先生若地下有灵,一定会哭笑不得,因为他毕生都在致力于让日本的未来和上面那  相似文献   

12.
创价教育是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亲自创立的.自1968年创立创价中学以来,池田大作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创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创价教育体系.作为虔诚的佛家弟子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与生存的危机,所以池田大作希望找到一个寄托他精神世界的教育"伊甸园".创价教育的思想内核是大爱的人本教育观,而大爱的人本教育观又源于他的宗教思想、国家思想、环境保护思想,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他的宗教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李芳 《现代语文》2006,(4):82-83
日本本土宗教思想,即原始神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教相结合而成的神话传说,没有完整的宗教组织,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只是经口头相承而传到后代。它以大和族的氏族神话为中心,统纳吸收其他氏族的神话,这正是以天皇为中心的豪强集团联合政权组织形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佛教东来,不仅为大和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完备的宗教思想,更为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因此,佛教自钦明天皇十三年(公元552年)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后,就受到历代天皇的崇护和公卿贵族的皈依,从此深深扎根于日本民族化的土壤中而枝繁叶茂。佛教有系统的来世思想,宣扬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追求彼岸真实,将现世的生活视为虚幻。尤其是平安朝(794-1192)末期至镰仓时代(1192-1333)的承久之乱(1221)之前,政局动乱、灾害频仍,在此海内鼎沸之际,净士宗开始流行,它主张“念佛往生”,只要心无杂念,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净土。面对现实的苦难,人们愈发感到现世生活的“无常”,向往极乐净土的永恒幸福。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日本"天皇"这一称号的出现时期,中日学者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有三个,即圣德太子时期(592-622年)、天武天皇时期(673-686年)和圣武天皇时期(724-748年),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第一种观点.本文作者在对上述观点批驳继承之后,经过分析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天皇"这一对国君的尊称应出现在公元672年至689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魏源顺应历史潮流,主张本末并重,认为在国家主权下进行对外贸易是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主张实行漕粮的商运、海运,促进商品流通,主张以票盐制取代纲盐制,即由商营取代官营,并主张允许商民自行设厂。这些思想表明,魏源是中国商务观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固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不能低估。在少数比族地区,宗教的影响则更大,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取代它的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由于宗教问题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绕开宗教问题。科学地回答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和中国,由于地理上一衣带水,相隔极近;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又远超于日本,所以从很古时起,日本就通过朝鲜半岛吸收中国的先进文明。到五世纪时,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日本已能直接向中国吸取文明,而不必再假手朝鲜。因此,日本在苏我氏消灭了物部氏,取得中央的支配权后,就向当时的隋朝,派出了使节。608年(隋大业4年、日推古16年),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在派遣小野妹子使隋的时候,就派了一批留学生、僧随行,直接到中国学习当时他们需要的生产技术、统治经验和其他先进文化。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批日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僧。他们的名字现在可知的有: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中国总集之祖"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关注的对象。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昭明太子遗迹或因昭明太子而得名的祭祀场所、宗教或世俗建筑,昭明太子甚至成为江西、安徽贵池傩戏祭祀的神灵。一个萧梁时期的东宫太子之所以历时千年仍被后世奉祀,这不仅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文选》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关,也是佛教世俗化、国家、民间等各种力量的推崇与神化的结果。佛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吸引信众,将昭明太子吸纳到自己的神学体系中大加推崇;国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民间则因其"神力"将他奉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佛教思想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国家的历史进程。着重讨论了佛教对东亚国家——日本在其语言日语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