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微纪录片因短时长、个性化、深互动、篇幅小等特征受到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热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鲜生史》以“陌生化”理论为指导,应用三维设计以及MR等虚拟技术,利用通俗易懂的戏剧演绎形式展现内容情节,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与主题定位,在技术与内容两方面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高质量微纪录片的内容生态,同时也为“互联网+”时代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案例。  相似文献   

2.
台湾著名纪录片人李道明先生曾把纪录片分为四类,即旁白、解说加画面的“主观式”纪录片、由采访构成的“采访式”纪录片、既无旁白也无解说和采访的“纯观察”纪录片以及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互动构成的“反射式”纪录片.我认为上述认识仍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而要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纪录片一切问题的关键,即搞清纪录片人到底是什么角色,比如他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与观众的关系、他在纪录过程中和纪录片有什么异同等等,这才是认识纪录片的正途.本文结合《舟舟的世界》对此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的旅游类电视纪录片发展较慢,相比于国外的同类型节目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行者》于2004年7月在旅游卫视开播,该节目以"行走与发现"为主题,用发现人文地理的价值、藏品和历史故事等方式贯穿整个节目,带领观众跟随旅行者的脚步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该节目开播以来,在同类节目中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也为我国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在“搜寻天下”中守望家园“3月15日,晴,泸沽湖,她的脸比篝火红;6月22日,多云转晴,凤凰城,发现一条老街的秘密……”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一份记载旅人的各种奇妙经历的日记式的片头,我们在清新、淡雅又不失现代气息中开始了《搜寻天下》的旅行。《搜寻天下》是央视第七套推出刚刚两年的一档人文地理类电视栏目。她立足人文地理,以独特的视角和纪录片的形式,关注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捕捉沧桑变幻,体察世间冷暖。在电视画面中,观众追随着探寻团队的实地采访,感受到的是亲历亲为、原汁原味的旅行乐趣。《搜寻天下》的口号是“带你回家”,回的是…  相似文献   

5.
曹陈观 《声屏世界》2011,(12):40-42
《城市之光》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纪录片,与我们熟悉的“自然纪实类”纪录片相比,《城市之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带来一场纪录片的“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6.
《探索·发现》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第一个人文地理、历史类纪录片栏目,创办于2001年7月9日。它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国地理的新探索,中国历史的新发  相似文献   

7.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刘媛媛  刘威 《出版广角》2016,(14):82-83
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导论》主要阐述了2000年之后电影纪录片的创作情况.从2001年的第1版到2016年的第2版,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中的理论不断进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的类型”“电影世界中纪录片的位置”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正>电视编导这个词,是指直接参与电视编辑业务和导演业务两者合一创作的电视工作人员。也是人们把两者组合起来的习惯称呼。随着电视纪录片的不断发展,纷繁众多的各类题材给编导者提供了展现聪明才智的无限空间,各类体裁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新闻纪录片、政论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人文地理片、系列  相似文献   

11.
吴雨蓉 《传媒》2015,(12):64-66
2014年开始,PGC成为网络微纪录片生产的主导模式,由此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从“全民纪录时代”进入到“后全民纪录时代”.节目来源的改变给网络微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在描述“后全民纪录时代”现状的基础上从题材选择、创作语法、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几个方面对PGC网络微纪录片的特征与价值进行阐释,以期为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留下实时性注解.  相似文献   

12.
2000年,济南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移植纪录片“真实再现”这一概念,创办了新的栏目《真实再现》。它既有纪录片的影子又有电视纪实剧的元素,再加上每期25分钟,一周三次播出的频率,让《真实再现》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社教类栏目。“真实再现”的概念来自纪录片。在目前的中国纪录片界对“真实再现”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违背真实的原则,真实怎么可能被再现呢?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3.
梁兰  黄冠 《今传媒》2016,(11):108-10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但很多传统工艺、文化形式不能及时的得到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纪录片因其特性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通过一年以来对南充丝绸的记录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了总结,以制作的非遗类纪录片《绸都·丝韵》为例从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或日“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与生命.然而,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纯真实、客观的记录往往是难以实现的.本文即从传播学的“把关”理论说起,探讨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 从“把关”理论谈纪录片“纯客观”的不可实施性 传播学中的“把关”理论,起源于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在二战期间对美国家庭食物购买决策的研究.1950年,D.W.怀特(D.W.White)采纳并运用了这一概念,对美国一家报社电讯编辑的新闻选择过程做了个案研究,把该编辑取舍新闻的行为称为“把关”行为,从而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受众更加追求视觉的享受和娱乐消费,部分媒介为了牟取利益,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抑制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娱乐功能得到强化.在这种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者为了不失去原来的受众,使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开始从新闻片、专题片向“故事化”的纪录片转型.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必要性来研究人文类纪录片,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从而探究如何才能制作出一部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纪录片,且有助于未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余权  刘敬 《新闻大学》2012,(2):94-100
对宣传性纪录片概念的界定,论文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展开.内涵上,论文认为,除了聂欣如教授提出的“信息缺失、操纵表述、有利信源”三大要素外,“想象性建构”应该是宣传性纪录片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外延上,论文将之与实用性纪录片、广告片、专题片、新闻片进行——比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重新对宣传性纪录片进行定义.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一种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而“作者”的主观性却不可避免地被植入影片中,直接决定了影片的主题选择、镜头语言和创作风格,并让纪录片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征.《茶马古道:德拉姆》是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本文将“作者论”的概念伸发到导演对纪录片营销方面的影响,以期拓宽纪录片作者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随着纪录片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近10年来,像《较量》《东方巨响》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在市场上比故事片的回报都要好得多。如果关注这类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不难发现此类片子的纪录手段也日趋提高和丰富。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承载方式:一是“格里尔逊式”,其影片的“解说明显地压倒了画面”①。纪录片史上,又叫做上帝之声的说教模式”。在中国即是传统的专题式制作手法的纪录片,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先行,解说词贯穿首尾等。画面完全是为了配合主题曲而插入的。这类片子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声…  相似文献   

19.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绪论 2011年,中国纪录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强劲势头,在全球市场内积极传播,继续着美学和市场的历险,并创造了新的神话.中国在2011年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中、英文同时开播,秉承对内“为时代中国存像”,对外“与大千世界共鸣”的频道理念,打造中国的高端平台与国际传播平台.各地面纪录片频道正在调整策略,突破地域空间限定,力求横向传播.网络媒体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并开创网络纪录片栏目.在这一形势下,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