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永生的”福斯卡的心路历程,说明“活着”只是存在的浅表形式,死亡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更为本真的方式。人们应面对死亡,在虚无中建立起生命的意义,并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摆脱孤独和虚无,以自己的行动获取本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经济、就业、社交等重重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问题,大学校园中的自杀、校园暴力、吸毒等现象频频发生,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更有效地遏制这些悲剧的发生,因此,"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开展"三生教育"要充分认识其深刻意义,努力探索实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06,27(3):29-34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4.
高青霞 《新疆教育》2012,(20):54-54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显现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迷茫”等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贯穿“三生教育”,通过加强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加强生存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加强生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也许再没有比“感觉”这个词在声乐教学和评论中被广泛地运用,或者说被滥用了;它似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名词,能够综合艺术整体形象、一个由精神和各种技术完美结合的、无法用语言和数字表达而只能用思想、文化素养去体会、有实无形的虚无但又清晰地感受到的一种心灵体验;然而,它似乎无所不在,却又常常含糊不清,“感觉不错”或者“感觉不好”成了最精僻的结论,或者是不学无术却又装模作样的“权威”们的口头禅。无论是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南郭先生,都在使用“感觉”点评着作品和歌手,但他们之间的“感觉”层次距离却是如此的遥远。因为“感觉”的广  相似文献   

6.
生命之于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它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者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慧敏 《教育探索》2012,(4):122-124
大学生的生命道德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生命质量和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目前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不仅导致了大学生的对生命意义的迷失,也导致了大学生中的伤害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应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应引导大学生走向人生的美好和完善;应教育大学生自觉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生命意识亦不完善。而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在学习上施加了较多压力,尤其是在乡镇学校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其人格发展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对“为何而生”的教育比较少,使得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了解与欣赏,重视并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唐弋钦 《科教导刊》2023,(8):137-139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诸多不良情况,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让他们陷入囹圄,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应有之义。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由浅入深,资助方式由“保障型”转向“发展型”,由“供血”转为“造血”,资助工作重发展是内在要求,重心理是现实需要,剖析心理贫困现象的成因,探索解决的方法和应对方式,如此方可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一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漠视、残害生命的现象,高校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音乐教育中蕴涵着生命教育功能,可以利用这些音乐元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期在个体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有效防止或消除漠视生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大样调查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总体效果良好,实现了预期教育目标.但也存在教师主动性不足、生命教育方式方法单调、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特定群体生命教育针对性不足等问题.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针对性教育与心理干预,全面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生命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 ,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 ;“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 ;“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走”是他的原型 ,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 ,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迅围绕“立人”思想 ,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 ,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优秀的一群,是整个社会最受关注的焦点,承戴着社会建设、发展的重任,关切着社会的将来趋向,可以说他们对于生命本质价值的看法直接会影响到社会其他群体.然而,在当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对生命的不敬和漠视的事例不在少数.如生命情感的麻木,生命价值的模糊,生命理想的丧失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大学生无视自己或是他人的生命价值、践踏生命价值的现象时时发生,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些事件迫切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命伦理学在面对现代生命干预技术时,产生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道德难题。神学思想家首先发现和反思这一问题,并使之置于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神学生命伦理”之中。现代阻身体、身体感觉和情感为根基的道德哲学,受到生命干预技术的内部性—对“自然身体”的颠覆,及其外部性—对社会实践的社会关系(家庭和民族)的颠覆。身体不再是自我的直接存在和存在意义的表征,身体“异化”成为理解自我的“他在”,使之重又回到了肉身的欲望存在和生存暴力的无身体存在。这引致了自我的深刻分裂,并走向个体肉身的虚无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因此,现代道德哲学的生命抉择和生命回归为此提供了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代大学生虚无感的心理成因。认为在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应着重从他们的生命存在价值去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着功利性、泛娱乐性、趋同性、虚无化、异化等特征。究其成因是作为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动力的资本、科学技术、文化产业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甚至是偏离社会所推崇的健康精神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重构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培育大学生精神消费能力等有效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浅析高校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云辉 《教师》2008,(22):16-17
大学校园自杀、他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因素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介绍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对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以及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做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和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二者有机结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团体心理辅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