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审美人类学"如何言说"的问题是对其学科体系合理性与合法性建构的探究。中国审美人类学从诞生之日起,通过开展学理研究不断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通过深入开展文化个案研究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通过对审美人类学的人才培养为其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5.
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理论范畴的限定性带来其理论形态的偏狭与意义的歧义。在人类学的维度上把握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使其具有个体感性与类化本质性的统一。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依据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性,在人类学维度认识审美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的理论视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审美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的多元态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6.
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漫长的天然联系.现代人类学以其高度的学科际属性和不断磨练的敏锐的田野洞察力为探讨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美学基本范畴的合法性、西方美学普适性神话何以走向衰微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批判视角和广阔的经验解读空间.然而,审美现象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在审美和艺术问题研究中的限度使得"美"无法自由地显现.至此,审美人类学恰恰是在自身与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的区分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种倾向,审美文化的研究必须借助人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人类学可以分为三种: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审美文化的构架就存在这三种人类学的视界中。人类的肉体、男女两性的差异构成审美文化的载体。人类的文化是审美的本质内涵,人的历史语言、民族是其纵横的表现。审美文化的研究,最终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  相似文献   

8.
审美人类学,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人本身的科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是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和融合.本文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文学家、美学家席勒的"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这个命题的深层涵义,揭示美的人类学性质,探索美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联系现代社会的审美困境,阐发了美的人类学性质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关于审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审美人类学在当代中国学术舞台上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审美人类学研究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的学术界都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发展的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身体与审美需要的关系的思想和理论;(二)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永恒魅力这一问题所表现的思想;(三)审美活动与历史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审美人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跨学科研究。审美人类学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是新兴学科,审美人类学研究并不统一,主要有美学模式和人类学模式。对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而言,中国经验的凸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身份话语的视角开展"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探索与多元美学身份话语的分析,分别从民族民间话语、经典马克思美学话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和后现代美学话语四个方面诠释审美人类学作为复合式学科、多元美学话语交叉叠合认同的学科理念,彰显了美学的跨学科整合趋势与当代美学理论转型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两个问题的论述中 ,剖析出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及其学科意义。亦即从美学本身来发现建构审美人类学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15.
少数族群文化与民间文化作为活态文化,具有其作为小传统自身的特殊性及审美情感独特性。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必须重视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个体及性别差异。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分析文本,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赛德克人基于共同信仰之上审美经验的性别差异,在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研究中引入个体与性别研究,无疑是对吉尔兹"深描"法的新的实践,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手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缺失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而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别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习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相延成习的民间生活方式,它作为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积淀着异常丰富的审美心理特点,蕴含着特定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该文在审美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湘西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学视域出发去探索美与审美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具体呈现样态,不难见出在审美判断中常常夹杂了太多的现实的功利的考虑,审美判断标准与相应的文化背景有着难以斩断的紧密联系。由此,对美学界习见的"审美非功利"论以及争执不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