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子在这里所阐释的主体对象,不是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如浩瀚的海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如果大学生不善于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就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大学教育应该重视自学,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国外一些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  相似文献   

3.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知识。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教育背离了知识的本质和学校教育的宗旨。为了使学校教育能够真正担负起“成人”的教育使命,我们需要对现行知识教育进行彻底的批判与改造。本文认为,随着知识观的变革,知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两课”教学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两课”教学存有偏见,这其中包括学生,也包括一些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不少学生对“两课”教学不感兴趣,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两课”教学教条化,讲授的知识与现实有差距;第二,认为“两课”教学中讲授的知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两课”学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什么证书,对自己将来就业也不会有多大帮助;第三,认为“两课”课程内容简单,而且在初、高中的学习中都接触过,不用老师讲自己也可以学明白。这样概括起来就是:“两课”教学中所讲授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知识网络。学习者学习知识,不只是接受信息,更主要的是主动地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就是说,当一组新的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信息的输入就会使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网络上的一些“知识点”被激活,并向邻近的部位扩散,人们就会根据当前的需要对这些被激活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织和建构,从而使原有的知识网络更完善。因此,教学就是要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使之成为学生正确理解、接纳新知识的桥梁,并通过这一桥梁,使原  相似文献   

6.
国际互联网进入化学课堂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今的世界是个信息的世界,学生不但要学前人遗留的有用知识,更要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的知识,才能生存.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另下定义解释成“教学生怎样学”;“学问”是“学怎样提出问题”;而“学识”是“学怎样求新的知识”.学生时代在人的一生中只占据了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一个人在工作后,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信息,在学校中学的很多知识会迅速的趋于老化,这就需要更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代就得学习.由此看来,着眼发展,着眼未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相似文献   

7.
人的问题,是全部文学问题的核心。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的开头就耐人寻味地议论道:“我认为只有深刻地研究了人以后,才能创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认真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这的确是一种有识之见。然而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又是同它的复杂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看来,这个古往今来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时间。因为,它需要多种学科的共同努力。本文仅就人性与文学描写问题谈一些浅见。在关于人性的讨论中,有两个问题争论较大:一个是人性的涵义即人性是否包含人的自  相似文献   

8.
青年一代的“三项任务”。革命导师列宁对青年们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人类所需要的“三种知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种:理论、实用、鉴别。”开启智慧之门的“三把钥匙”。法国作家雨果认为“: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一去不复返的“三样东西”。德国诗人道梅尔这样提醒人们:“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射出的箭、说过的话、度过的时光。”必备的“三个品质”。俄国作家车尔…  相似文献   

9.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个人知识”和“缄默知识”,并明确指出,任何知识都是客观性和个人性的结合。“通常被认为是诸精密科学的属性的完全客观性是一种错觉,事实上是一种虚假的理想。”①所以,知识不仅与外在世界有意义关系,而且与个体内心世界有着更为紧密的意义关系。知识与个体内心世界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与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存处境相联的内在价值关系。真正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促进人的“心灵的转向”,这就需要从关心人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一、教育的理…  相似文献   

10.
文摘     
教学观念的三大误区: 一、知识与智慧等同; 二、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无缺; 三、“知”“情”断裂。——这位教师指出,许多人把应试教育当做素质教育的拦路虎,其实却是头脑中的观念误区在作祟。一直以来,我们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将一把把“钥匙”交给学生,认为钥匙多了自然就能开门。我们认为知识即等同予智慧,有知识的人就是充满智慧的人。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学生的一切努力,就是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至于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智慧,则往往不会涉及,即使偶有涉及,也是一些诸如“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牵强附会的标签。为  相似文献   

11.
人总是在变化中才想得起来要去思考和反省一些问题。数学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经验尤其是生活经验,这就有了教学方式上对“情境”的迷恋及接踵而来的声讨。改革还专门引进了一些看起来十分生活化的知识,于是又让人产生了对“数学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界限还要不要”、“学校教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的追问。探究性学习大面积地进驻课堂,就有了对“过程性”之价值的质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经提出,“让学生提出问题”成了一种近乎模式化的“规定动作”。可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不需要培养的吗?与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有何关系?提出问题之能力的内涵又是什么?“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关键是我们能否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能否直面这些困惑,能否以此作为我们加深对数学教育理解的支点。郑毓信教授的文章就是一种思考方向的指引。  相似文献   

12.
变老师介绍相关知识、背景为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过去老师在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的时候,习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教学上的需要,去选择一些内容,介绍给学生,这样就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学生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被动地去接受这些内容,而丧失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以前我教学《荷塘月色》,介绍相关背景,解说朱自清的“不平静”,就按照思维定式,让学生去回忆1927年中国的历史背景,自然地将朱自清的“不平静”归於“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认为朱自清这样的知识分子既反感於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  相似文献   

13.
谈知识或知识社会,就离不开知识分子;谈科学技术,就离不开人材问题。 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七年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特别谈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问题。他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材”。他还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材”。他还特别强调“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  相似文献   

14.
《华章》2006,(5)
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05年秋在南京开始实施。但是《,现代快报》的调查却显示,新课改实施一个月,高一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负担加重,甚至有教师形容一些理科知识像“压缩饼干”,而文科的编排体例也遭质疑,被认为是“高估”了学生,与实际教学脱节。部分教师认为,高中新课改极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语文“:语”和“文”脱钩语文教材2004年就已经在南京几所学校进行了试点教学,但2005年全面铺开后,问题也不少。以人文主题来构筑模块的新课程内容,突出了人文含量。但南京市一位语文学科带头人认为,不论是强调文学和文化都离不开“语”,…  相似文献   

15.
中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的要求。而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关系的看法,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知识中心论”,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高能力,于是把培养能力放在次要位置;有“能力中心论”,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认为有了能力就可以自己去获取知识,于是把传授知识放在次要位置;还有一种“学生中心论”,就是认为能否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教给他们生活需要的实际知识。这三种观点在数学教育史上、在不同的地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三种观点都有些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问题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何提好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构建知识、形成技能是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关键。在新课改中一些教师认为要创建高效课堂就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而在“还”的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学习了运动和力的知识后,同学们在运用中,由于对知识理解不准确,概念混淆,很容易犯一些错误。“马拉车”一题,就暴露出初学者一些典型的错误,希望对此问题的剖析,能够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因果关系,澄清错误认识。例题有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马拉车”的问题。有同学认为:“马拉车前进时,马向前拉车的力与车向后拉马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车向前走,表明了马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对马的作用力。”也有同学疑问:“马向前拉车的力与车向后拉马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大小是相等的。为什么车总是前进,而不是马后退呢?”剖析同学们犯…  相似文献   

18.
管理的概念,在有组织的社会、团体,乃至家庭中,越来越重要.要使一个系统(可以是既包括人,又包括物的泛系统),有效地运作,就离不开管理.总之,凡是有两人形成的合作系统,就必定存在管理的问题.企业经营的成功,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一个“对的”经营者,在“对的”时间和空间,遇到了“对的”人,并用“对的”方法,去做了“对的”事.在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有一步错,就可导致步步错,最后势必全盘皆输.这里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是“对的”定语.凡事要做到“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涉及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天赋,乃至这个人的民族和生活背景.对这些因素的讨论不但需要情报而且需要分析和综合.有时在具体管理运作中,又不是那么直接.因此,在本文的篇幅限制下,我们的重点是讨论有关管理的一般理论与科学的方法.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指一个管理者成了一个“对的”人,并取得了一个“对的”职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末期,知识总量以每3~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着,而我们每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却很有限:一方面,我们需要知识,而另一方面,面对无涯的学海,许多人却无所适从。那么该怎样解决“知识需要”与“知识爆炸”的矛盾呢?
  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并不取决于其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20.
裴洪伟 《成才之路》2013,(14):88-89
一、问题提出 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智育理论认为:“只要人的大脑中有了相应的知识(或称图式),那么这个人就一定具有相应的智能。”知识是形成智力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