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提升,又是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它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谐社会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提升,又是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它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谐社会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武器。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践行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源到内生、从单一到高质量的发展实践逻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51年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它作为社会思潮、社会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却未能作为社会制度建立起来。进入20世纪,它作为社会运动、社会制度有了飞跃性的变化。它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改革浪潮迭起到局部严重受挫,从苏东剧变解体到中国一枝独秀,经历了一段复杂曲折的过程。世纪之末,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演变,探寻其成败得失,对直面现实,展望未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就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几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解读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思想维度解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指向。从历史维度解读,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成熟标志,它与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构成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从实践维度解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理论结果,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到列宁提出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仍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前苏联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理论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也没有取得成功。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东辉 《新高考》2006,(4):27-31
[学法点津]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期社会主义运动的比较完整的发展历程。(1)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3)从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从一国到多国、从团结到分裂(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线是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在地蕴涵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向度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向度。  相似文献   

11.
价值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特性,价值哲学应体现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统一。价值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到逐步全面、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两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是达到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高度统一的理论成果。实践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导向性功能既表现为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上,又通过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导向,成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现实的中介。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共产竞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全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思想在当今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到现在,也经历了70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在社会国家的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和干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使它“和平演变”的新的形势面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冷静的、科学的思考,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系统、深刻地论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旗帜,从“建设”到“发展”,彰显出这一理论体系实践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新表述。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偏离了这一核心价值观所指引的发展方向,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过度集权等内容当成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逐渐校正了偏离的方向,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到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再到胡锦涛的和谐社会理论,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回归。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管理理论的“理性”特征,到人际关系学说管理理论的“非理性”特征,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理性与非理性取得平衡的特征,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规律。研究它,有助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科学的建立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和实践中具体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面临的头等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终于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14年的实践表明,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全面改革,使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作了比较系  相似文献   

18.
一、邓小平后勤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看,邓小平理论是这一过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由列宁、毛泽东完成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以革命为中心到以建设为中心的飞跃,是始于列宁,中经斯大林、毛泽东,初步完成于邓小平。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体系有三个根本指导原则: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标准;三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这个理论体系有它独创的三大主要理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有着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发展特征。在早期社会主义者那里,社会主义主要是一种对正义的美好愿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列宁那里,社会主义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革命手段;而自毛泽东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则呈现出其特殊性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现实的二次飞跃 ,现在正处在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次飞跃涉及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有着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