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知的智慧"是人类认识过程必须具备的认识德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无知的观点,人类对科学理性的反思以及人类对知识占有的"个人性"特征的认识,使人类不断认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在终极实在的无限性面前的无知.从德性知识论出发,现代社会必须将"无知的智慧"视为一种伦理义务.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由内容、能力和状态三个要素构成的,知识的这三个方面不仅互融,还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内化人类认识成果,掌握能力,培养良好精神状态的过程.知识内容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命题理解、内容反思和启发性应用等方式,获得人类认识成果的过程.知识能力的学习即通过具身认知、默会推论和范例教学等方式,获得活动/行动中形成的判断力、鉴别力和技能.知识状态渗透或蕴藏于知识的内容和能力之中,可通过领悟状态的存在意义、激发求知热情和培养理智信念来获得.在此基础上,需转变对知识教学的传统认识,知识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厚实的知识观教学,在目的上应实现由"知"到"无知"的转向,在内容上应扩展对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认识,在过程上处于脱域与浸域的互融之中.  相似文献   

3.
文本(text)一直是诠释学意义的,它伴随着人类的无知而诞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人到神,由神到人,由人到人。其外在表现为语言、使者、文字。由人到神的阶段透露出人类本性的无知;由神到人的阶段预示着人类个性的解放、智慧的开启;而由人到人的阶段进一步昭告着人类的无知。文本一方面暗示人类的无知,一方面又尝试着将人类从无知中解救出来。在教育领域,文本已蜕变为教材或者课本的代名词,充斥着教育的门面。教育,以教材所是为是,所非为非,继而好像承载着人类知识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教育因文本的介入,正上演着一出"无知"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向丽 《职教通讯》2012,(4):64-67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进行"从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从经验中学习",还存在着将工作过程知识理解为简单的操作性经验,学生所学内容缺乏工作知识含量等方面问题。高职院校应深度挖掘工作过程知识,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学习型实训场所与岗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上帝的能力如何融贯在人的整个生存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之中"这一问题,库萨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在早期的《论有知识的无知》中已初步提出"极大"和"对立面的相合"来表达上帝的这种能力,虽不如中、后期成熟,但已与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类比性认识模式和艾克哈特为代表的神秘主义体验模式有效区分开来了,而这正是理解库萨所谓的"有知识的无知"的关键,也是把握其背后的根据——即"对立面相合"的思想——现代辩证法之区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他看来,掌握研究方法,养成以探究态度为特征的"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它的优点在于:首先,由于学生要亲自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他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兴奋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水平;其次,能使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记忆所学内容,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相似文献   

8.
郭承优 《考试周刊》2013,(20):135-136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散到各章节中,零碎而不系统。为使学生高考复习构建"知识串",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全面地掌握和正确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率地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教学和学习质量。以植物种子的萌发问题为情景,引导学生高考复习构建生物"知识串"。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往往缺乏构成形象化的知识储备,因而不能有效并正确地认知物理知识的内涵和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在对已知的知识概念掌握后,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分析把握高中物理教学的"有形"和"无形",获取对高中物理知识的较全面认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推动学生物理学习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立足“双基”地理学科考试的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学生对所学地理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见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