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号抗体     
通常情况下,伟大的艺术家们都是在死后才会出名的。而海因茨是例外,是个幸运儿!海因茨有气无力地向身边的人挥了挥手,用颤抖的声音向那些守在病榻边的学生们说,“不必为我悲伤,亲爱的孩子们!即使我离开这个世界,那也只是我自然生命的终结,而我的艺术生命将在你们的身上得以延续。”海因茨说得没错。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画家,他在27岁的时候就成了享誉世界的“桂冠画家”。在此后的四十年间,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他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大师地位,以至于人们已经把他当成了“艺术之神”的化身顶礼膜拜。但在今天,这位艺术之神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对于…  相似文献   

2.
“乖乖!我的汉堡包!”这是张嘎子的口头语。也不知这个口头语什么时候养成的,反正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注意到时,他已经离不开这句话了。特别这几天,张嘎子的这句口头语,连他自己都不知说过了多少遍。这完全因为他的“黑格格”失踪的缘故。“黑格格”是一把网络手枪。之所以说它“失踪”,是因为它这几日突然不见了。不是张嘎子自己丢失的,也不会有人偷窃,是“黑格格”自己“走”失的,所以只能说它“失踪”。其实张嘎子原本不叫这个名。嘎子,是他自己起的。他本来就特别喜欢玩手枪,自从看了电影《小兵张嘎》后,就决定给自己改名叫…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生活在“皮鞭加眼泪”家庭中的孩子,在所谓“一是狠,二是严,以毒攻毒”的“教育”下,他愈变愈坏。打架、抽烟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密切。见到我是鼠,我一转背他就是虎。有一次,他纠集一帮人打群架,抓进了派出所。这回我没“狠”,一听说后,大清早便骑着单车,买了些包子馒头,急忙赶到派出所。当他看到一大早我给他送去的早餐时,他流泪了,几天后回来了,我便找来《刑法》与他一条条的学习,并对他说:“我也是第一次学《刑法》,在这之前我是法盲,这回你出事,主要是我的错,老师对不起你。”听了我的话,他哭了,我…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作文和作文教学提倡个性化,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点出发的。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作为活生生的人,就有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虽然他具有大家共同拥有的“那一些”,但是,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美“这一个”,才是作文个性化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临时班长     
我们班的刘大伟经常当“被告”。唉,这匹桀骜不驯的小马,聪明绝顶,却又顽劣异常。今天,班长抹着眼泪说:“老师,自习课刘大伟带头说话,我管他,他顶嘴;我记名,他走上讲台擦得比我写得还快;他还说了许多难听的话……”(据调查,难听的话是“你为什么不记你那些狐朋狗友?”)明天,纪律委员忍无可忍:“老师,刘大伟又违纪扣分了,他说我管不着他。”这还了得,这“魔头”总和班干部作对,长此以往,班委如何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6.
“哗”,一堆纸箱突然被掀开了,从里面钻出来了一个满脸喜悦的小男孩——爱迪思。他欢呼道:“成功了!”这几天,他一直在研制一个“万能接收器”。为了不受到别人的干扰,他一直躲在这艘移民舰——“腾飞”号的这堆纸箱下面。好了,该试试这玩意儿灵不灵了。他一开动万能接收器,嘴巴不由地张大了,只见液晶显示屏上写着:宇航员和移民全部被速冻了起来,自动机械全部被切断电源,飞船被一个不知身份的机器人劫持,偏离原预定轨道1.32光年。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为了安全,他本能地将门反锁了。当他再回到这个…  相似文献   

7.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首人间真情的颂歌。主人公弗雷德的“灵魂”随小儿子的病故而“死”去。他生活变形,悲痛欲绝而不能自救。他期盼的能救他的“主”没有也不会降临,而小女儿玛丽安的一封“交寄天堂”的信却使他的“灵魂”“死”而复生。这与其说是一封“写到天堂的信”,不如说是对重温人间真情的温馨的执著呼喊。信上,运用  相似文献   

9.
田梦园 《音乐世界》2010,(24):38-39
“爱”是无私的付出,“爱”是尽情地给予,爱是一个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在这个越来越“缺爱”的社会里,张杰适时地送上了《这,就是爱》这誊张专辑。Easy有幸能在张杰新专辑发售的当下采访到他.听他聊聊音乐,聊聊人生,聊聊属于他的“爱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10.
『青狼』刘     
青狼刘是我们六班的“老板”,也是我们的年级主任。他是个不错的老师。他讲课速度比较适中,也比较生动,只是普通话不标准,时不时用方言讲解,当然,这也使得他的课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我们见他笑的时候极少,因为平时老见他板着脸,所以我们都叫他“老板”。他一贯保持的爆炸式发型以及生气时充满杀气的面部表情,使得他在年级里以“青狼”这一绰号闻名(玩过“街霸”的都应该知道,“青狼”就是其中一以发电和“四喜丸子”为绝招的青绿色的怪物)。他是年级主任,当然凡事都要做个榜样。这不,开学后第一个规定必须穿校服的是我们班,…  相似文献   

11.
探究学习作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学传统,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针对教学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等问题,杜威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实践着他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信条。他指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3.
希望的台阶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15.
人人是我     
先生解释“我”字道:“我,就是我。”志成记在心里。 下午,放学回家,他爸爸打开课本指着“我”字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死后怎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呐喊的苏东坡,死后遭遇了“打杀”、“捧杀”和“抹杀”的命运。但在明代中晚期他却生机勃勃地走到以李卓吾为首的那个舒张个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来了,他们把他看作是可以“披襟面语”的朋友,这是苏东坡死后最鲜活的日子。这以后他逐渐被分割,分割得只剩下了“东坡肘子”。然而他又奇迹般地出现在悲歌自由、担当苦难的陈寅恪先生的晚年诗里。中国“主流”外知识分子似乎有着斩不断的深层联系,如果这能叫做“谱系”的话,苏东坡仍将活在这个“谱系”的自觉承续之中。  相似文献   

17.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说一个人很平凡,或是很不平凡,其实每个人都兼具‘平凡’与‘不平凡’这两者。一个人平凡,因为他是一个人,所以人性所具有的,他都应该有;一个人不平凡,因为他不是别人,古往今来就他一个人,是为真正的他。”这是摘自刘墉先生《平凡》中的一段话。 “其实每个人都兼具‘平凡’与‘不平凡’这两者。”这是我在里面最喜欢的一句话,我觉得它寓意深刻。就拿我们所熟悉的雷锋来说,他就是这样一位兼具“平凡”与“不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在雷锋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二年级的小同学不敢过桥,…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什么     
“我不幸福。”我的小儿子这样说。一个夏日的黄昏,我们刚刚参加完一个生日聚会,我的小儿子赖在一家冰淇淋店门口不肯走了。“你觉得一个冰淇淋蛋筒就会让你幸福吗?”我问他,想让他明白刚刚吃完生日蛋糕,不能再吃冰淇淋了。儿子两眼望着前方,肯定地说:“是的,如果给我吃冰淇淋蛋筒,我就会很幸福。”看着他固执的傻样,闻着他皮肤上可爱的味道,在黄昏温柔的余辉下,我不由得笑了。“这不是幸福。”我说。“那什么是幸福呢?”他问道。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像往常一样搪塞他,“好吧,这、这就是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几…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孩子经常“说谎”。譬如,他拣到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他的父亲那儿。父亲听了,并不以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拣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把这件事告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