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校与沿线国家学校开展多项合作办学,深化人才交流合作。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切实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为宗旨,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交流的使者。本文以文化认同理论为出发点,对江苏省内部分高校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其汉语学习相关性进行了实践与探究,以期研究成果能为"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进行汉语语言文化传播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推进下,不仅中俄两国在贸易、能源等多方面合作得以深化,而且也给中俄合作办学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然而,就现阶段中俄沿边高校合作办学俄语教育教学来讲,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文主要以中俄沿边高校合作办学俄语教育具有的特点为切入点,之后阐述了俄语教学存在的教材编排适应性有待提升、教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最后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旨在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为中俄沿边高校合作办学俄语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地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路径和育人模式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和国际教养大学作为21世纪初新建的地方高校选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前者以"人文主义、相互理解、贡献世界"为办学理念,选择了"多元文化校园"发展路径,实施了"混合式"育人模式;后者以"国际教养"为教育理念,以"校际合作共赢"为发展路径,导入了"沉浸式"育人模式。两种模式各具特色,同时也呈现了一些共同特征,可为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国兴邦的振兴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合作培养战略可以令高校在国际上展开竞争、交流与沟通、合作,学习借鉴他国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提升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声誉,有效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俄罗斯毗邻而居,唇齿相依,具有亲切的地缘关系。作为两个重量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历来就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教育领域。中俄高校合作办学是促进两国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高校教育模式的新进展,接着阐述了合作办学对高校发展的作用,然后介绍了中俄合作办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中俄高校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为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学研结合,提出了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方案,对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定单式教育"的新型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依托多种资源,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合作教育视角探讨了池州学院经管类专业"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及经管类专业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资源整合问题;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以能力为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地方智库、产学合作平台建设、职业技能培养三类合作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池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方向为主题,摄取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与公办高校办学中的领导体制、办学经费、人事制度等行政工作的要素进行比较,提出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路径,旨在为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高校近十几年来积极深入地开展与台湾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规模等方面取得佳绩,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闽台合作规模的增加、合作办学经验的欠缺及闽台诸类办学政策阻碍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生赴台风险成了当前两岸高校管理者亟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该项目的实际运作,结合高校风险理论,分析学生赴台的各种风险,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学生赴台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驻保高校院校多、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且学科互补性强,具备资源共享和合作办学的独特优势。驻保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强化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教强省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中强化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驻保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施的有效举措主要有:确立政府主导、自愿参与、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合作原则;建立实体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构建网络管理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体系,构建驻保高校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11.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池州学院与池州市实施合作共建是新时期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对区域范围内院校发展的保障、监督和宏观调控作用,是院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必要条件.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池州学院在认真研究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创新发展,走校市合作,共建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参照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定位分类体系,对成都体育学院近10年办学定位实践和70余年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完成学校整体迁建等方面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校际间的合作,使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才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情况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在合作办学中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的探索与研究,探讨我国体育院校如何在高校合作办学中发挥自身特长,弥补学科单一性院校的不足,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章程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的"纲领"与"宪章",是高校立校之本、治校之基,是大学法人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原因,我国大学章程实施与其期望价值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面临"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的现实困境,这一状况显然不适应国家对依法治校以及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相关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章程建设,首先应科学制定章程,使高校"有章可循",其次应有效实施章程,做到"有章必循",其三应着重突出章程特色,避免"千校一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基本途径,实施"订单教育"。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实现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就业直通车,必须实现校企合作;坚持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荣双赢,促进职教发展,必须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经费不足与事业发展对资金强烈需求的矛盾一直在加大,而贷款办学在为高校发展解决了资金"瓶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研究,以某高校为例对贷款办学的财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校地合办科研机构发展迅猛,产学研实现深度融合,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与地方企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校地合办科研机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高校科研评价机制重"顶天"与机构成果转化重"落地"、机构合作意愿的"热"与企业合作意愿的"冷"、机构有限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多样的创新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和地方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推动机构的科研机制体制创新,将研究院建设成为政产学研联合"多赢"的样板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发源地。高校拥有雄厚的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而企业拥有人员、设备和资金,是实现高新科技转化的载体。校企合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高校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广的成功模式。因此,开展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符合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趋向,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从"校企点对点"到"专产面对面"再到"县校体对体"的转变,又体现了院校从人力资本输出,到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再到县域协同机制创新的实践体验。本文以岱山县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为例,试对县校合作办学的现实意义、操作策略与未来展望进行梳理,以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